在海峽兩岸風景園林師學術交流會上的致辭

2007-08-14 08:00:00    作者:中國風景園林網     來源:中國風景園林網     瀏覽次數: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信息委員會主任  強健 

尊敬的余市長、曹司長羅哲文先生、尊敬的臺灣造園景觀學會會長候景雄先生、凌德麟教授以及各位同仁,各位專家、學者,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

今天,在祖國風景如畫的著名山城,海峽兩岸風景園林界的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交流風景園林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體會,共謀推進兩岸風景園林事業(yè)發(fā)展大計,實為兩岸風景園林界的一件盛事。在學術交流會隆重召開之際,我謹代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信息委員會向遠道而來的臺灣朋友們,向大陸各位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海峽兩岸風景園林師學術交流會

雖然我們對于共同從事的事業(yè)有不同的語言表述,但不論是稱風景園林也好,造園景觀也好,我認為因為我們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歷史淵源、共同的血脈傳承,所以我們的交流是更親切的交流、更有意義的交流。

中國具有幾千年文明史,更有光輝燦爛的風景園林。不論是大陸還是臺灣,到處都山川壯麗、江山秀美。就我們現在身處的豐姿綽約的重慶,是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到處都有美麗的風景園林。然而,這只是大陸的一個點,我們偉大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園林文化的歷史積淀。我雖然沒有去過臺灣,但我相信在雄偉阿里山和美麗日月潭生活的同胞們也必然創(chuàng)造了無限精彩的園林風光。

風景園林事業(yè)是一項關系到人與自然相和諧的事業(yè),也是一項經濟、社會與環(huán)境相和諧的事業(yè)。特別是在當今人類面臨著環(huán)境污染、全球氣候變暖、荒漠化等一系列巨大環(huán)境問題,和經濟全球化、生存競爭加劇等一系列巨大精神壓力,不斷推進風景園林事業(yè)的科學發(fā)展就更加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同時,我們所有從業(yè)人員也感到自身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動力,以及沉重的責任感和無尚的光榮感。

當我們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風景園林事業(yè)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它將成為海峽兩岸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亮點。作為世界園林之母的中國,我們要順應人類生存發(fā)展對于環(huán)境的迫切需求,順應現代經濟、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共同創(chuàng)造出新世紀海峽兩岸風景園林發(fā)展的新篇章。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大陸的許多城市正處在一個“改頭換面,的過程中,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也不斷加快,園林綠化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雖然風景園林為城市的改造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風景園林如何在更廣闊的領域、更深遂的層面重新審視自己,適應發(fā)展變化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人文需要,,實際上是日前很多風景園林工作者,包括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都在認真恩考的問題。

風景園林學科是一個在基礎科學支撐下的應用學科,也是一個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學科,是科學與藝術的高度完美的結合。我作為一個實際工作者,比較關心風景園林的各種功能之關系。而且我認為,許多專家學者也都在研究風景園林如何促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這個重大問題。這是風景園林發(fā)展到今天的必然選擇,也是風景園林的重大使命。

城市中的風景園林更主要的任務應該是營造近自然的環(huán)境,包括生態(tài)和景觀環(huán)境?!半m有人作,宛自天開”這句話其實早就告訴我們園林綠化規(guī)劃設計的努力追求和根本任務。這是因為城市使人與大自然產生了距離,人們?yōu)榱藢で蠼咏笞匀坏臋C會,以“人造自然”的方式開展城市綠化。而且希望在方寸之間做足“文章”,達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城市發(fā)展到今天,園林綠化已經從自成系統的園圃圈子里走到城市中來,把整個城市作為一個“造園”空間。園林綠地變成了園林城市??這個城市空間大畫卷里的一筆,與建筑、道路、水系、設施等共同成為了“造園因素”。

城市是一個人類文明的集合體,到處都有“人”的印跡,而最缺的是自然。這就是時代發(fā)展對城市園林綠化提出的新要求。一個城市的園林綠化有什么樣的風格特色不僅是一個藝術問題,也關系到城市綠化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經濟越繁榮、社會越進步、文化越發(fā)展,人們渴望回歸自然的愿望越強烈,我認為:簡約、自然的城市綠化之風將成為必然選擇。

從“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句話體味園林綠化生態(tài)優(yōu)先的本質。在這一本質基礎上,園林綠化派生出對于景觀環(huán)境的塑造和對于精神文化的表現。所以,某種程度上城市綠化就像城市空間調色板上的“底色、中性色”、類似城市景觀配方中的“甘草”的角色。以具有生命色綠色來潤滑緩解個方面的矛盾與沖突,譜寫城市形象的和諧樂章。既可以遮丑、又可以出彩。因此,綠地以什么樣的面貌出現,就不僅是自身的問題,而應該把自己放到“園林城市”的空間環(huán)境中來考量,以自身的自然氣息來中和都市的人工痕跡。不妨多做一些減法設計,此時“無聲勝有聲”,此處“無為方有為”。

綠地如何表達文化內涵?文化應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其實,把綠地放到整個城市的大環(huán)境中來考量,明確綠地在喧囂的城市里營造生態(tài)自然的本質功能,這種全面系統認知綠地的本身就表現了文化,就是對于文化的系統認知、高級理解和基本表達。因此,綠地最應該表現的“文化”就是“自然”!必須以回歸自然的環(huán)境作為頭等任務,如此,也就同時表達了綠地的根本文化功能。并非在綠地中搞一些主題雕塑、園林小品、碑刻牌匾等就是表現了文化,特別是在歷史文化積淀特別厚重的城市,后來的、人為的、表面化的所謂文化“符號”往往顯得蒼白和膚淺。

其實以上只是許多同仁目前關心和研究的問題。國家建設部去年提出了建設節(jié)約型園林的號召,在推進這一要求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這不僅僅是要求園林綠化本身的節(jié)約,其實這一要求更多地涉及了今后風景園林如何科學發(fā)展這一深層次問題,更多的涉及了今后如何促進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重大問題。

這次朋友們需要交流的題目很多,期待海峽兩岸風景園林界的專家學者積極交流、認真切磋,共同取得豐碩成果。

最后,作為承辦方之一,我代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信息委員會,向這次活動的主辦方??重慶市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謝,向臺灣造園景觀學會、重慶市園林局和重慶市園林學會表示衷心的感謝,預祝大會圓滿成功,預祝臺灣朋友在這里心情愉快,身體健康。謝謝!

編輯:admin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