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國家館的世博

2009-10-12 23:22:59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次數:

  馬清運

  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馬達思班(美國、上海)建筑師事務所創(chuàng)始合伙人及設計總監(jiān),曾任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陳述專家、洛杉磯城市公共空間策略顧問委員會成員。

  幾年前,在上海申博成功不久后,我和雷姆?庫哈斯一起策劃了一個研究項目。在這個項目中,我們對過去多屆世博會的建筑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借此總結出2010上海世博會應該如何“上演”的腳本。在看過了形形色色的國家館后,我們對2010上海世博會提出一個設想:去國家館化??整個世博園里,將不再出現各個國家的國家館,取而代之的是通過政治地緣性、經濟流動形式為軸線進行劃分的各種區(qū)域。同時,我們還在“腳本”中提出,世博園中各區(qū)域的建筑大部分都是臨時的,能在世博會結束后進行拆卸和運輸。

  為什么要設立國家館呢?現代世博會中,幾乎每個國家都將國家館視為一種展現國家先進性的工具,一個表現國家政治、經濟和科技話語權的方式。但,其實從建筑本身來看,這些國家館的設計未必都是它所處年代中最優(yōu)秀的。無論是從建筑理念還是從建筑形態(tài)來看,那些如沙礫、水滴般的建筑,看上去總有似曾相識的影子。尤其是將它們擱置到同一區(qū)域中后(在一群類似的現代建筑中,中規(guī)中矩的中國館反而顯得最值得稱道)。如果從建筑本身的角度來看,這些國家館的設計并沒有新意和亮點,那么除了成為每個國家承載表現欲的工具,設立國家館還有什么其他意義嗎?

  正如1851年倫敦世博會中著名的水晶宮,因為它足夠經典,所以被人稱道至今。它不僅是那一屆世博會標志性的符號,幾乎也成了世博會的標志。倘若過去每一次世博會都留下大量的永久性建筑,也許我們不會對水晶宮記憶深刻。如今的世博會,幾乎每一屆中都要留下大量的永久性建筑。這是沒有必要的。在我看來,每屆世博會只要留下一兩棟建筑,作為永久性的紀念,就已經足夠了。當然,這并不僅是世博會中出現的問題。在現代世界中,幾乎每一個組織都想要留下永久存在的建筑。

  信息化的今天,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已經不像半個世紀前顯現的那樣遙遠。在信息流通不那么迅捷的時候,大家需要聚到一起互相交流和展示各自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獨特的文化習俗。于是,我們有了傳統意義上的世博會。而在互聯網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可以在幾秒鐘內了解到其他國家科技與文化的基本現狀。我們不再需要聚到一起,互相展示已經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到的內容。這個時候,世博會也需要重新定義。世博會的作用不該是把大家都能看明白的事再復述一次,而是應該借此機會把別人看不明白的事情表現得足夠清晰。例如,中國如何展現自己的精髓?那不是眾所周知的故宮和天壇,而是西方世界一直抱有懷疑態(tài)度的“非民主政治體制”,和他們想要深入了解的“醫(yī)療改革”等。

編輯:royal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