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綠化是城市發(fā)展的生態(tài)補償方式

2011-03-15 08:53:41    作者:曹云 李曉麗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瀏覽次數(shù):

  真正難點在于技術

  不過,先進的理念如果說還不難獲得認可,那么,實際的操作也許就不那么容易了。上海世博會展示了未來建筑發(fā)展模式的迷人光彩,但其技術的推廣應用無疑還需假以時日。

  據陳動介紹,上海世博會立體綠化的高技術首先體現(xiàn)在復雜的七大系統(tǒng):植物栽培容器、綠化模塊和建筑現(xiàn)有結構系統(tǒng)的連接構件、植物材料、栽培介質、澆灌系統(tǒng)、施工技術、養(yǎng)護措施。其中,任何一個都稱得上是技術難點。

  除了高技術,當前立體綠化在發(fā)展趨勢上,還體現(xiàn)出多形式、生態(tài)化、大型化、高成本等顯著特點。

  “作為一種最有技術含量的新型城市綠化形式,立體綠化技術屬于生態(tài)園林技術、現(xiàn)代建筑技術、生物農業(yè)技術的交集。如果將其看作一個系統(tǒng),顯然包括了建筑、雨水、植物、養(yǎng)護等多個子系統(tǒng)。”王云的演講側重于技術。在他看來,“防滲漏、減輕屋面荷載是安全保障,優(yōu)化蓄排水設施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植物選擇與種植是技術關鍵” 。

  王云以植物選擇為例,詳細分析了技術難點問題。他指出,立體綠化植物應該具有如下特性:生長強壯,綜合抗性強;耐旱,耐濕;抗病蟲害;容易移植,生長緩慢;養(yǎng)護管理要求低。他從研究角度,一一列舉了相關品種。

  就算如此,還是有人想通過澆灌技術,嘗試更多了解立體綠化技術難點。對此,在隨后的觀眾互動環(huán)節(jié),王仙民結合其考察經驗指出,在德國,由于人工成本昂貴,立體綠化基本不用澆灌。為什么?他們通過成熟的雨水收集技術,不僅解決立體綠化澆灌問題,還能解決附近綠地、洗車等用水問題。

  也就是說,既然國外立體綠化業(yè)態(tài)發(fā)展如此成熟,就表明所謂技術難點其實也不足為慮。

  規(guī)劃設計要求特殊

  立體綠化不僅包括屋頂綠化、墻面垂直綠化,也包括陽臺、柱體、斜坡、棚架、圍墻、立交橋等綠化形式。不同的立體綠化形式有不同的設計要求。

  如果立體綠化案例不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也許就出在規(guī)劃設計環(huán)節(jié)。比如,提及屋頂綠化,也許有人會理所當然地以為一定要植樹。其實,為什么一定要在屋頂種植喬木?草坪式不行嗎?花園式不行嗎?組合式不行嗎?規(guī)劃設計的特殊要求,能使立體綠化達到更滿意的效果。

  “立體綠化應培育多專業(yè)、多學科交叉合作的設計隊,在設計流程上以定量分析和工藝選型為重點。”王云認為。在演講中,他在朝向光照、建筑承載、坡度大小、立面條件、給排水條件等現(xiàn)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明確了主要設計內容的范疇,令人頗受啟發(fā)。

  據了解,目前,國內一些城市已經制定了較為細化的專項設計導則,如《上海市屋頂綠化技術規(guī)范(試行)》、《北京市屋頂綠化規(guī)范》、《成都市屋頂綠化及垂直綠化技術導則(試行)》等。不可否認,今后這些相關導則還存在較大的可完善空間。

  事實上,受制于相關理念、技術、設施,立體綠化在規(guī)劃與設計上,探索空間相當大。如何豐富其內容、規(guī)范其流程?在王云看來,鼓勵設計研究與創(chuàng)新非常重要。

  在這方面,推行設計施工一體化模式,提高設計收費標準,設立勘察設計專項獎,成立專業(yè)委員會,編制定額、制定標準、開展學術活動,加強專業(yè)人才教育,都值得大膽探索與嘗試。

編輯:joe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