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惟敏:關注本土公共空間設計

2012-02-13 08:58:36    作者:程思遠     來源:中華建筑報     瀏覽次數(shù):

  在公共空間的存在被普遍認可后,我們看到了基于更豐富和多元的社會形態(tài)中公共空間的背景和歷史。在人們多以國外公共空間作為參照系的當下,我們體會到中國的公共空間不能割裂歷史的傳承和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化而談論。

  莊惟敏

  莊惟敏:對公共空間的重視亟待提高

  城市公共交往空間是當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間形態(tài),也是城市活力和人性化的體現(xiàn)。

  公共空間的本源是從生理和心理層面來的。之所以談論公共空間,是因為領域是動物和人類特有的需求。因為有領域,才有個人空間,也才有公共空間,人從出生就有這種需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以往我們對公共空間重視不夠,舉例來說,國家投資教學建筑,作為業(yè)主的校方在設計任務書里將教學建筑的平面系數(shù)定為不能低于0.8,這就意味著除教室和研究室之外的空間只占有很少的比例。這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公共交往空間,人們交流就會變少,非常不符合學生的行為模式,也就不利于大學對學生的培養(yǎng)。城市也一樣,城市公共交往空間是當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間形態(tài),也是城市活力和人性化的體現(xiàn)。住宅不同,多層建筑的平面系數(shù)要達到0.85,高層建筑要達到0.75,因為住宅的使用空間是要花錢買的,公攤面積當然越少越好。但城市和公共建筑卻不能如此。

  其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的官員根本不理解公共空間的含義,全民對公共空間理解不夠;另一方面,又與市民的價值觀有關,基于以往的國情和歷史,百姓的個人空間或者說領域被剝奪得太厲害了,所以市民更多關注私人空間,而沒有關注公共空間。

  劉滌宇

  直視私有空間的侵蝕

  中國古代的街道空間在長期緩慢演變過程中形成一些曲折和收放的節(jié)點,其空間特征可以容納各種不同的活動。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nèi)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從建筑看城市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當今我國文化建設領域的重要工作,其意義和影響不言而喻。雖屬文化問題,但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物質(zhì)載體則遍布于經(jīng)濟社會的諸多領域。建筑文化就是其重要形式之一。建筑和城市規(guī)劃【詳細】

努力提升公共空間意識

  所謂公共空間,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包括街道、廣場、公園、體育場、居住區(qū)戶外場地、公共綠地以及公共圖書館等,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的資源。公共空間意識則是指人們對于公共【詳細】

公共空間,觸手可及的生活之美

  喜歡一個城市,是需要有理由的。有的人喜歡這個城市的詩意,從望江樓到浣花溪,從萬里橋到武侯祠,腳下每走一步,都有詩人吟誦的回響。有的人喜歡這個城市的美食,從春熙路到寬窄巷,從玉林小區(qū)到撫琴小區(qū),有格調(diào)非凡的精致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