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展示(八期)
中國風景園林網:本期介紹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展示排名第四的中山大學。中山大學有著畫卷般的校園美景、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建筑物、美妙的湖光山色,這里沒有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沒有硬邦邦的高樓大廈,有的是綠樹環(huán)抱的小紅樓、清靜幽雅的小院落,不管是辦公區(qū)還是教學區(qū),絕對不夠“現代”,但擁有絕對豐富的校園氣息、人文氛圍。這里一年四季綠樹蔥蘢,林木扶疏。
中山大學,簡稱“中大”。于1924年成立,現為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位列985工程、211工程,并在廣東全境擁有四大校區(qū)。此校前身為孫中山首創(chuàng)的國立廣東大學,后更名“國立中山大學”、“國立第一中山大學”、后又復前名。1952年經改組,成立中山大學。中山大學的目標定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中大共有四個校區(qū),三個在廣州,一個在珠海。
中山大學校門
學校簡介
中山大學(SunYat-SenUniversity),一般指位于廣東省的中山大學,簡稱“中大”。中山大學于1924年由偉大的革命先驅、國父孫中山先生親手創(chuàng)建,起初校址在今石牌村。1926年8月17日,國民政府下令改校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原名國立廣東大學,國立廣東大學改名后,國內出現多所以“中山”為名的大學,如武漢、杭州、南京、上海、蘭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間,以蔡元培先生為院長的大學院有鑒于此,決定除保留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以資紀念外,其余中山大學均改為所在地方名,如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1];嶺南大學前身格致書院,創(chuàng)立于1888年,與廣雅書院同年。1904年,由傳教士在現康樂村創(chuàng)建全新的嶺南大學,當時這里遠離鬧市,環(huán)境優(yōu)美。1927年收歸華人辦理,鐘榮光先生任首位華人校長(后與中山大學合并),1935年,國立中山大學獲政府批準成立研究院,是中國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另兩所為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當時的中山大學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1952年新中國進行院校大調整,國立中山大學與嶺南大學合并,分離出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yè)大學)、華南師范學院(現華南師范大學),并取消“國立”二字,更名中山大學,中大醫(yī)學院從原中大分離出來,成立中山醫(yī)科大學。2000年中山大學與中山醫(yī)科大學(原中山大學醫(yī)學院)合并,成為今天的中山大學。中山大學現為中國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副部級,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擁有南校區(qū)(本部)、東校區(qū)、北校區(qū)、珠海校區(qū)四大校區(qū)。中山大學的目標定位是: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中山大學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的廣州市。校區(qū)內樹木蔥蘢,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各具風格,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是國家“211計劃”和“珠峰計劃”重點建設的名牌大學。
目前,中山大學是一所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醫(yī)學和管理科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設有人文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藥學院等28個學院和地球科學系、資訊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繼續(xù)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等。中山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現有3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232個學科專業(yè),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288個學科專業(yè),還有專業(yè)學位授權領域4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0個。學?,F有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以及11個一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23個二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
學校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擁有“光電材料與技術”、“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華南腫瘤學”、“眼科學”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生經濟動物繁殖營養(yǎng)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個國家重點學科專業(yè)實驗室,“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數字家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數字家庭”、“眼科學”、“腫瘤相關基因與抗腫瘤藥物研究”、“熱帶病防治研究”、“干細胞與組織工程”、“水產品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及6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并擁有眼科學實驗室、腎臟病臨床研究實驗室、輔助循環(huán)實驗室等3個衛(wèi)生部重點實驗室,20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5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fā)中心,4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截至2010年11月,在校各類學生7萬多人,其中有博士研究生4573人、碩士研究生11138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5104人,本科生32111人,來自港澳臺的在校學生1177人,來自各個國家、地區(qū)的在校留學生1585人、進修生1820人。中山大學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學校有權評審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職稱。全校共有教職工13275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導師1068人,具有高級職稱的1206多人,具有副高職稱的2374多人。教師隊伍中杰出人才輩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含雙聘院士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含雙聘院士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7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4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6人,教育部"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人選1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1人,12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衛(wèi)生部突出貢獻專家20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5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8人。
學校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電材料與技術"、"生物防治"、“華南腫瘤生物學”“眼科學”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生經濟動物繁殖、營養(yǎng)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個國家專業(yè)實驗室,以及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基因工程"、"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學實驗室"、"腫瘤基因抗腫瘤藥物研究實驗室"、"熱帶病防治研究"等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等6個教育部人文學科重點研究基地,并擁有眼科學實驗室、腎臟病實驗室、輔助循環(huán)實驗室等3個衛(wèi)生部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擁有1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學校圖書館總建筑面積11萬余平方米,藏書564.82萬冊(件),新書刊資料年增長量達17萬余件。學校建立了規(guī)模可觀的校園網,覆蓋四個校區(qū)、接入計算機近5萬余臺,規(guī)模居中國高校校園網前列。
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給予中山大學大力支持,捐建教學科研生活用樓、添置實驗儀器設備、捐贈各類圖書資料、設立獎教獎學金,累計各類捐助達4.5億多元。
中山大學校園
辦學理念
學校提出“大學是學術共同體”,強調“教授就是大學”,把“善待學生”放在學校工作的核心位置,這三點已經成為中山大學的辦學核心理念。
學校形成了“通識教育、大類教學、復合創(chuàng)新”的本科人才培養(yǎng)教育觀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積極推進分類培養(yǎng),以培養(yǎng)具有強烈創(chuàng)新意識并做出創(chuàng)新性成果的博士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務,同時大力發(fā)展專業(yè)學位教育,培養(yǎng)高級實用型專門人才。
學校大力推進和支持各種層次的學生赴海外學習與交流活動,同時積極引進海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搭建國際化教學平臺,迄今已與2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65所院校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近年來,該校通過各種形式派出的學生累計逾5000名。
學校設立了“中山大學學生創(chuàng)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學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08年,在校學生在各學科競賽中多次獲獎,包括“挑戰(zhàn)杯”全國競賽優(yōu)勝杯、ACM國際決賽的銀牌和銅牌,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CM/ICPC)全球總決賽中,中山大學隊晉身全球十強,共11次沖出亞洲走向世界;[1]2007年,該校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yè)余天文搜索與觀測中發(fā)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布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2008年,該校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羅鑫同學獲選赴德參加第58屆諾貝爾獎得主大會;2009年,該校中山醫(yī)學院鄭智浩等同學的參賽作品《C—Jun調控神經元凋亡的分子機制》獲第十一屆“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總決賽的最高獎項。2010年,該校“瀚潮創(chuàng)業(yè)團隊”憑借“瀚潮生態(tài)凈水項目”獲得由教育部主辦、昆山市委市政府承辦的“昆山杯”全國大學生優(yōu)秀創(chuàng)業(yè)團隊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
搬遷史
文明路時期:1924年11月—1934年8月
石牌時期:1934年8月—1952年9月
抗戰(zhàn)時期遷至云南,后遷回到粵北山區(qū)坪石。
康樂園時期:1952年9月至今
校訓
中山大學南校區(qū)紀念堂前的校訓
中山大學校訓是孫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的。校訓詞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吨杏埂返诙抡f:“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huán)節(jié),便可以把自己修養(yǎng)成“君子”。
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fā)展傳統(tǒng)《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發(fā):“博學于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yǎng)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問、思與立志的統(tǒng)一。顧炎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愛國主義者,故他對傳統(tǒng)教育能按照新形勢需要而做出新釋。
孫中山則處于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議在廣東設立兩所學校,一是黃埔軍校,一是廣東大學,以一文一武的學校模式,為造就“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服務”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tǒng)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梢哉f是近代思想創(chuàng)新的里程碑。
校歌
中山大學校歌,創(chuàng)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曲。現在,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為繼承和發(fā)揚孫中山倡導的愛國精神和親筆提寫的校訓良好學風,并反映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與特點。廣泛征求校內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變,對原歌詞“國父手創(chuàng)改為“中山手創(chuàng)”,將“三民主義”等四句,改為“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梁”,將歌詞最后兩句改為“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白云山高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chuàng)遺澤余芳
博學審問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為國棟梁
莘莘學子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不息自強
發(fā)揚光大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校徽
中山大學?;?/p>
?;帐谴髮W的象征,也是學校視覺形象識別系統(tǒng)的核心要素。
中山大學?;諡閳A形圖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環(huán)繞中文校名標準全稱,下部自左而右環(huán)繞英文校名標準全稱,中間為海棠式洞窗圖案。洞窗圖案以國立廣東大學的標志性建筑“大鐘樓”為設計主體,運用中國園林的意境與現代的設計手法,借用園林中的海棠式洞窗與大鐘樓外觀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內兩邊的樹由大到小形成一個深遠的空間,增強了層次感和立體感,中間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紅棉花,意寓中山大學位于嶺南地區(qū)。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條縱深大道,體現了中山大學深厚的學術積淀和輝煌的歷史進程。?;胀ǔ闃藴示G色,代表生命、發(fā)展、永恒,象征著中山大學充滿活潑、盎然的生機。
校區(qū)簡介
嶺南大學
南校區(qū)(校本部)該校區(qū)所在地稱康樂園,是原嶺南大學的校園。嶺南大學的沿格:格致書院(1888年—1900年)、嶺南學堂(1900年—1912年)、嶺南學校(1912年—1918年)、嶺南大學(1918年—1927年)、私立嶺南大學(1927年—1952年)。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文理科和嶺南大學文理科為主,其他一些院校有關系科并入,組成以文理科為基礎學科綜合性的新中山大學。1952年10月21日,中山大學從廣州的石牌遷入康樂園??禈穲@內,有一批建于20世紀初期至30年代的建筑物。2002年8月,廣東省文化廳批準將這批建筑物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華南首家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大學校園。學校對這批有著悠久歷史、建筑風格獨特、文化積淀厚重的建筑物極為重視,計劃投入巨資分期分批對58座建筑文物進行高標準維修,以加強對建筑文物的保護,維護校園的傳統(tǒng)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北校區(qū)(原中山醫(yī)科大學校區(qū))
該校區(qū)所在地即原中山醫(yī)科大學所在地,中山大學的醫(yī)科教學單位主要集中在該校區(qū)。有醫(yī)學部、中山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光華口腔醫(y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東校區(qū)(大學城校區(qū))建成后,藥學院陸續(xù)搬遷至東校區(qū),醫(yī)學教育主要由醫(yī)科各學院及8所直附屬醫(yī)院承擔。
中山大學東校區(qū)
中山大學東校區(qū)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廣州大學城,占地1.13平方公里,東校區(qū)的建設將對該校的長遠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該校實現跨越式發(fā)展的一個新起點和契機,為建設成為居于國內一流大學前列、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型、國際化、綜合性的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設立整建制的學院,也設有多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與研究單位,東校區(qū)的學科建設從高起點、高水平建設國際化、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定位出發(fā),以新辦的工科和傳播設計學科為主,突出軟件與信息技術、材料與能源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產業(yè)與技術評估、工業(yè)設計及其他交叉學科與新興學科,形成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多層次辦學體系。東校區(qū)總占地面積113.17萬平方米(約1700畝),其中教學區(qū)87.53萬平方米,生活區(qū)25.64萬平方米??偨ㄖ娣e約62萬平方米,其中教學區(qū)約34萬平方米,生活區(qū)約28萬平方米。教學區(qū)建有公共教學樓、各類專業(yè)教學樓、國家實驗大樓、科研大樓、公共教學實驗大樓、動物實驗中心、行政會議中心等;同時建有可以舉行國際級賽事多功能體育館一個、標準田徑運動場2個、游泳池2個、籃球場20個、排球場10個和網球場16個。生活區(qū)建有可容納20000人規(guī)模的研究生、本科生宿舍,5個師生飯?zhí)茫约芭涮椎墓卜諈^(qū)等?,F已進駐的學院有15個實體院系,包括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工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軟件學院、管理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法學院、環(huán)境與工程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生命科學院、中山醫(yī)學院、口腔醫(y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資訊管理等,共有50個本科專業(yè),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人數達16000人左右,包括研究生,在校學生達近17000左右。
中山大學東校區(qū)是中山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山大學改革與發(fā)展以及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實驗區(qū)。強調全校辦校區(qū)。在管理上實行“延伸管理模式”,在全校統(tǒng)一的人事政策、統(tǒng)一的財務制度、統(tǒng)一的教學管理的前提下,成立中山大學東校區(qū)管理委員會、中山大學東校區(qū)黨委會,下轄黨政辦,統(tǒng)籌教務辦、學工辦、后勤辦、保衛(wèi)辦、基建辦等職能延伸機構的工作。
校區(qū)的本科教學特色:加強應用專業(yè)建設,形成合理的專業(yè)布局;優(yōu)化課程結構,構建寬口徑、厚基礎教學平臺;教學與研究相結合,設立創(chuàng)新人才“孵化機制”;建立開放式教學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個性化培養(yǎng)、拓寬學生自主發(fā)展空間;實現跨國、跨地域教學交流,建設國際化大學;啟動多樣化外語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與國際交流能力。本科教學中的體育課采用全程選項學分制;充分利用網絡及多媒體資源進行公共外語課教學,創(chuàng)建開放的實驗教學公共平臺。
珠海校區(qū)
珠海校區(qū)
一九九九年九月,中山大學與珠海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合作建設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2000年九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建成開學。中山大學是珠海市引進的繼暨南大學后第二所大學,繼續(xù)了名牌大學與地方政府精誠合作辦學的先河。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位于珠海市美麗的唐家灣畔,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自然環(huán)境非常優(yōu)越。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是中山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學。校區(qū)的所有教師全部由校本部派出,所有學生由中山大學統(tǒng)一招生,所有教學計劃、教學要求、培養(yǎng)模式實行全校統(tǒng)一。
目前在校學生有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共約9300余人,來自中山大學的文、理、醫(yī)、工等門類17個院系50多個專業(yè)。旅游學院、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海洋學院等實體學院整建制地落戶在珠海校區(qū)。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的教學、實驗、圖書、生活、文化、體育等方面的基礎設施齊全,高起點高水平建設,總建筑面積達30萬平方米。校區(qū)教學樓7萬7千平方米,能容納2萬名學生;圖書館面積3萬6千平方米,目前藏書量達25萬冊;學生宿舍每4人住宿一間,人均約10平方米,是國內大學住宿條件最好的學校之一;校區(qū)的基礎教學實驗室投入巨資建設并進行教學實驗改革,形成地學學科、信息學科、生物學科、物理學科、化學學科、計算機科學、語言科學、心理科學等八大學科實驗平臺。
校園文化活動非?;钴S。“中外優(yōu)秀文化講座”、“自然科學前沿講座”、“院士講座”、“藝術與人生講壇”等各類講座大量舉行,諾貝爾獲得者楊振寧博士、丁肇中博士,牛津大學校長盧卡斯博士等大批著名的教授、學者前來講學、訪問。學生社團組織多達60余個,是繁榮校園文化的主力軍,也大大促進了與社區(qū)的文化交流。
中山大學國家科技園珠海園區(qū)、中山大學區(qū)域經濟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創(chuàng)新科技研究院、海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生物醫(yī)藥中心、電力電子及控制技術研究所以及與丁肇中博士合作的熱控實驗室等一批重點科研機構和實驗室落戶在珠海校區(qū),并與地方開展了廣泛的科研合作。目前,與珠海政府、企業(yè)的合作科研項目有:5KWP單相光伏并網逆變電源及其集成監(jiān)控系統(tǒng)、健康養(yǎng)殖技術示范推廣、水產品安全集成示范、巨緣青蟹療室控制技術、對蝦白斑病藥物研發(fā)等十幾個項目。社會科學方面也有了全面合作協議,珠海城市規(guī)劃、歷史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和諧珠海調查等課題都已立項。
院系設置
學校設有人文科學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學院、通識教育部)、嶺南學院、國際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國際漢語學院、翻譯學院、旅游學院、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亞太研究院、管理學院、創(chuàng)業(yè)學院、教育學院、社會科學教育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資訊管理學院、國家保密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地球科學系、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海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軟件學院、工學院、中山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光華口腔醫(y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等36個學院和5個直屬系。
中大精神
民主、務實、愛校
一所學校就是一部歷史,它沉積著某個區(qū)域各個時期的校園文化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地區(qū)高校的發(fā)展可視為這個地區(qū)歷史文化的傳承和開拓。中山大學地處嶺南,與我國其他的重點大學相比,它具有鮮明的嶺南文化特色。中大精神是潛在的、無形的,它是由一代代中大人的共同價值觀、共有的品格和氣質表現出來的。從中大教師及校友們身上得到更深的印象是:民主的精神、務實的作風、愛校的情結。中大的民主精神體現在學術研究上的包容性、創(chuàng)造性,教師教學上的自主性及學生學習上的選擇性。在中大的歷史上,學閥學霸作風鮮見,對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行政干預也不多。另外,從中大校友濃得化不開的愛校情結中,可以看出中大凝結著一種團結的精神,一種由對學校深厚的愛而形成的內聚力。中山大學屬于每一個中大人,包括歷史上的中大人或未來的中大人。
小禮堂
中山大學小禮堂
小禮堂由美國克里夫蘭州的華納和史懷士公司的總裁安布史懷士(機床和天文儀器生產商)出資為嶺南學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會館。1915年動工,1916年建成。為紀念捐贈者,命名為"懷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先生與夫人宋慶齡到嶺南大學視察,并在校園合影留念。孫中山先生還在懷士堂作長篇演講,勉勵青年學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孫中山紀念銅像
孫中山紀念銅像
孫中山紀念銅像由孫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莊吉所贈,希望通過紀念銅像宣傳主義。1933年冬奉置于中山大學石碑舊址,1954年春廣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紀念堂,1956年11月12日運至中大現址。
黑石屋
黑石屋
由芝加哥的伊沙貝·布勒斯頓(黑石)夫人出資為擔任過嶺南學堂教務長和嶺南大學校長的鐘榮光博士(嶺南大學首位華人校長)修建的寓所。1914年動工。為紀念捐建者,后大家稱之為"黑石屋"?,F用作學校招待所。
惺亭
惺亭
原嶺南大學惺社同學于1928年捐建,為史堅加、區(qū)勵周、許耀章三烈士紀念亭。史堅加為辛亥革命烈士,區(qū)勵周、許耀章為1925年沙基慘案烈士?,F每周周三晚為英語愛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語角。乙丑進士牌坊"乙丑進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禎八年(1635),為表彰天啟年間廣國立中山大學大鐘樓
東梁士濟、李斯覺、羅亦儒、吳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進士所建。該牌坊原立于廣州四牌樓。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廣州市政府要拓寬該馬路,欲將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風景區(qū)。嶺南大學領遷了這座"乙丑進士"牌坊。原立于格蘭堂(今稱"大鐘樓")西側,后倒塌。1999年學校在校園中區(qū)重立該牌坊。陳寅恪故居陳寅恪是我國著名學者,語言學家、歷史學家。20世紀50年代后,東南區(qū)一號一直是陳教授的住所兼教學課室?!墩撛偕墶贰读缡莿e傳》等名著就是在這里完成的。
永芳堂
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團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資一千萬元人民幣興建。從上方俯視,永芳堂由對稱的外方內圓的雙曲面組成,前庭舒展的兩翼象征開放中的國門,直達三樓正廳的室外六十級臺階象征著國家的發(fā)展進步。作為永芳堂建筑的組成部分,室外臺階兩側置有近代中國十八先賢銅像雕塑群。
十八先賢銅像
十八先賢銅像
十八先賢銅像位于永芳堂廣場兩側,左側依次為:孫中山(廣東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紹興人)、章炳麟(浙江余杭人)、梁啟超(廣東新會人)、康有為(廣東南海人)、鄧世昌(廣東番禺人)、黃遵憲(廣東嘉應人)、魏源(湖南邵陽人)、林則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婺縣人)、秋瑾(女,浙江山陰人)、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嚴復(福建候官人)、馮子材(廣東欽州人)、容閎(廣東香山人)、洪秀全(廣東花縣人)。馬丁堂現人類學系所在的大樓。1905年動工,1906年落成。是一座由硬制紅磚砌就,采用鋼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為紀念向嶺南大學前身嶺南學堂捐款的美國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馬丁,命名為"馬丁堂"。1912年5月3日,孫中山先生到嶺南學堂訪問,在馬丁堂前分別與全體教職員和全校師生員工合影,并發(fā)表題為《非學問無以建設》的演講。
中大北門廣場
歷史上,由于有中大碼頭至天字碼頭的水上交通,校園內的主要建筑均為座南朝北,北門是主校門。中大的標志物孫中山銅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軸線就像一支筆從珠江伸出,筆尖在南筆膽在北,寓意從珠江源源不斷吸水,即四海精英匯聚中大。后因城市的發(fā)展和新港路的開通,南校門逐漸成為主校門。但近年來,南校門的交通壓力越來越大,加上學校整體規(guī)劃的需要,北校門得以成為主校門,使校園更富魅力。廣場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訓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組成。牌坊是廣場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為古色古香的中國雙層牌樓,是根據中大古牌坊的風格重建的。
編輯:anna
相關閱讀
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展示(十一)
中國風景園林網:本期介紹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第一名:武漢大學。三月是武漢大學櫻花盛開時節(jié),凡在武漢讀過大學的,誰沒有花樣年華賞櫻的記憶呢?【詳細】
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展示(十)
中國風景園林網:本期介紹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第二名廈門大學。網上無數次地評選國內最浪漫的大學,廈大從來不會落選,對于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來說,廈門大學是一個心結,而對于上過大學的人來說,廈大更是一個繞不開的情結,錯過它,必是終生的遺憾。【詳細】
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展示(七期)
中國風景園林網:本期介紹最美大學校園第四名:深圳大學。深圳大學是經國務院批準,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全日制綜合性大學。1983年成立,當年建校,當年招生,被鄧小平同志稱為“深圳速度”。【詳細】
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展示(六)
中國風景園林網:本期介紹中國最美十大大學校園的第六名:清華大學。其實每個面臨高考的孩子心中都有一個清華夢,畢竟它是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雖然僅有極少數人能最終走進這個金色的殿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