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王澍獲獎是對中國“城市化”的一個反諷

2012-05-30 09:20: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瀏覽次數(shù):

  5月25日,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的頒獎典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生于1963年的建筑師王澍獲得這項素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獎項。

  這個獎項或許能讓一向有諾獎情結的一些人稍感慰藉。但王澍接下來對中國當代建筑以及城市化的批評,卻可能會讓很多人不高興。他說,原本,中國有很多美麗的城市,但這些美麗被一些人破壞了,然后這些人告訴你說,這就是現(xiàn)代都市;他說,在30年里,我們建造了一個全新的國家,“千城一面”;他還說,一個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著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

  客觀地說,王澍批評的“千城一面”并非一人之感受,此前很多人都發(fā)表過類似意見,其中不乏國家住建部官員。問題是,我們還能不能遏制這種情形的蔓延?

  當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的決策者都在豪情滿懷忙著“城市化”的時候,王澍的批評實在微弱得很。他那些批評,意思誠然不錯,但若說還能改變些什么,推動些什么,似乎并沒那么簡單。城市建筑能不能接續(xù)歷史傳統(tǒng)?今天的我們該如何棲居?這些問題回答起來恐怕都不是那么輕松。

  王澍批評了,卻也早已行動了。王澍設計的“錢江時代”居民社區(qū),垂直的塔樓開辟出大量公共區(qū)域,每兩層6~8戶居民可以共享一塊公共區(qū)域,希望恢復有“院子”的江南傳統(tǒng),又可以嘗試建設社區(qū)關系。這樣的努力用心良苦,但這樣的傳統(tǒng)回歸卻并不容易,不僅講究“容積率”的地產(chǎn)商不認同,那些習慣了鄰居相見不相識的住戶對此也缺乏認同。

  但十多年來,王澍始終堅持自己的建筑理念。盡管以一己之力很難改變“千城一面”的現(xiàn)狀,但他也在用個體的方式提醒人們,建筑應該是怎樣的,城市可以是怎樣的,那種一味大拆特拆的思路是多么愚笨。有人說,他在從宋畫里找感覺;也有人說,他在追尋一種江南民居的意境。其實,王澍所圖者,并非若干具體卻碎片化的意象,根本上仍是人與環(huán)境如何共存的問題。

  建筑師的個體努力,或可一定程度上改變一些地方的小環(huán)境,而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層面,建筑師的無奈、無力、無助則更顯而易見。王澍自己說,北京面目全非,可他又何嘗認識自己一直生活的杭州?在拆遷颶風席卷之下,中國哪個城市又能夠獨善其身?

  據(jù)說王澍十幾次去巴黎,每次都要去一個地方,圣日爾曼大街的花神咖啡館,那是幾十年前海明威、薩特靜靜思考的地方。王澍說,在那個樸素的街角,他能感覺到空氣中彌漫著不同的氣息,這種氣息就叫“傳統(tǒng)”,“它能讓一些東西從過去活到今天,并且一直感染著你”。其實,傳統(tǒng)并不神秘,也許就是一種人與環(huán)境相互尊重的氛圍。傳統(tǒng)也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只是這種變遷比較平穩(wěn),是一個漸進的、可持續(xù)性的過程。然而,我們眼下大大小小城市正在進行的,卻是一場波瀾壯闊的記憶毀滅行動。

  普利茲克建筑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這樣評價王澍:“王澍證明了中國文化土壤孕育了非凡的創(chuàng)意,幾百年來中國文化一直與自然和諧共融。”也有人認為,王澍的獲獎恰好暴露了中國建筑的問題,他獲得的認可越多,就越說明我們所生活的城市與環(huán)境是多么令人不滿。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無論如何,王澍的獲獎,最起碼的一層意義,是促動更多人去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只是,之于中國城市的未來,一個王澍,遠遠不夠。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nèi)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哈爾濱冰塊與城市建筑相映成趣

  1月2日,松花江哈爾濱段岸邊的冰塊與城市建筑相映成趣。時下,冰城哈爾濱市正值嚴冬時節(jié)。在松花江哈爾濱段的江畔,采冰人從江中采出冰塊放置在岸邊,廢棄的冰塊也堆積在一旁,這些冰與遠處的城市建筑相映成趣,仿佛詮釋著【詳細】

全國主要城市標志性建筑

  標志性建筑就是人們可以用最簡單的形態(tài)和最少的筆畫來喚起對于它的記憶。一看到標志性建筑就可以聯(lián)想到其所在城市乃至整個國家,就像北京天安門、悉尼歌劇院、巴黎埃菲爾鐵塔、紐約自由女神像、比薩斜塔等世界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