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廣政:古典園林“一池三山”布局傳承千年(圖)
夏廣政教授
上周六,高級工程師、湖北工業(yè)大學(xué)教授夏廣政做客武漢圖書館“名家論壇”,主講“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在他看來,我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池、一山、一石、一樹無不考究,題名、用典、楹聯(lián)寓意皆深遠(yuǎn)。
經(jīng)典“一池三山”布局傳承千年
夏教授介紹,中國古典園林的布局深受古代神話的影響。“古有昆侖山神話和東海仙山神話兩大系統(tǒng),其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一直是歷代權(quán)貴尋覓的仙境。秦始皇修建“蘭池宮”時為追求仙境,就在園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島隱喻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這種布局可以豐富湖面層次,打破人們單調(diào)的視線,所以逐漸成為經(jīng)典,為歷代山水園林所用,至今傳承了2000余年。
古今許多沿用這種格局的園林,如漢武帝劉徹建章宮中的太液池,南朝宋文帝時期建造的真武湖,唐代大明宮后苑中的太液池,圓明園的福海和蓬島瑤臺,包括各類公私園林如杭州西湖、蘇州留園、常州近園等等。
“筑山理水”中的園林山水畫
“中國古典園林最講究筑山理水。”夏教授說,山石景構(gòu)筑了園林景觀的骨架和基礎(chǔ),而水景是園林的脈絡(luò)。
夏教授介紹,就筑山而言,唐代之前的園林多用土筑,這樣有利于植被生長,但經(jīng)歷風(fēng)吹雨打,土山易毀。唐代以后的園林多用石山。而就理水而言,手法多種多樣。夏教授舉出“掩”、“隔”、“破”三種最主要的“理水”手法。以建筑和樹木掩映曲折池岸的“掩”,可使水面格局更靈動;“隔”之法以堤、廊、橋、步石橫隔水面,增加景深和空間層次;“破”主要用浮萍、藤蔓、石頭駁岸,以造成“小而不顯其小”的視野。
“古典園林構(gòu)景中,魚是非常常見的主題,如西湖的花港觀魚,頤和園的知魚橋、魚藻軒等。”夏教授舉例說,觀魚成了園林臨水靜觀細(xì)賞不可缺少的景致,這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guān)。“《莊子·秋水》就有關(guān)于魚的描繪。”
“中國歷史上有大量的文人、藝術(shù)家親自參加造園活動。這個歷史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如謝安、謝靈運等。”夏教授表示,許多園林的題名皆有深意,這與文人墨客的經(jīng)歷無不相關(guān)。
如蘇州的滄浪亭,拙政園的小滄浪,濟南大明湖小滄浪亭等,題名和意境可追溯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句詩,表現(xiàn)文人出仕和歸隱兩種矛盾的處世心理。“拙政”二字取自晉代潘岳的《閑居賦》中的“灌園鬻蔬,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表達了士大夫處世矛盾心理。拙政園的遠(yuǎn)香堂和留聽閣一個主嗅覺,一個主聽覺,取名別致含蓄,同樣深有韻味??梢哉f,中國古典園林與山水詩和山水畫相生共長,同步發(fā)展的,它們有著共同的目標(biāo)追求。
編輯:zhangh
相關(guān)閱讀
設(shè)計理論 | 十招看破中國古典園林構(gòu)圖法
研究中式古典園林的目的有二:【詳細(xì)】
凝固的法式藝術(shù) 私藏古典園林
很久以來,無論時代風(fēng)格、品味潮流如何變換,法式生活的品質(zhì)始終經(jīng)典,無國界地在流淌傳承中。融創(chuàng)玫瑰園95號一直堅信,唯有浪漫與優(yōu)雅、大氣與精致并存才能打造出純粹的法式品質(zhì)。【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