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生活,是歷史,也是未來

2012-09-28 09:07:01         來源:南方都市報     瀏覽次數(shù):

  一座建筑往往就是一段歷史,將數(shù)百年乃至千年的歷史呈現(xiàn)在你面前;一座建筑也是一段生活史,一種哲學的思考方式,或者宗教的虔誠感,或者純粹的美好秩序。因此,欣賞建筑也就如同聆聽音樂一樣,屬于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它絕不僅僅是小資們的愛好。

  耶魯大學:古羅馬建筑

  講師:E.E.Kleiner(耶魯大學藝術史與經典Dunham講座教授)

  羅馬之于意大利,比西安之于中國的意義更甚,而古羅馬的建筑則是人類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整23節(jié)課的介紹,關于古羅馬建筑的科技、歷史、文化等,儼然是這個城市最好的宣傳片。古羅馬建筑在公元1~3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15世紀后,古羅馬建筑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范例。這種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20~30年代。據(jù)說這門課的講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動用了1500張圖片,其中許多是講師的個人珍藏,可見Kleiner的了解之深。難怪一些網(wǎng)友在看完視頻后感嘆,有種背起書包去羅馬的沖動。也許看過古羅馬建筑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到處都有這種歐式建筑的影子。

  點評:從巴西利卡的矩形建筑到萬神廟和圓形劇場,不僅是梁柱式到圓拱式技術發(fā)展的結果,同時也反映了早期民主思想的成長和壯大,在圓形或半圓形的公共空間里,每個人的觀賞視線是基本相同的。(網(wǎng)友尋訪仙山)

  清華大學:中西建筑文化

  講師:王貴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一種是以木材為主料的建筑,一種是以石材為主料的建筑;一種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一種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兩種不同的建筑,兩種不同的文化。王教授先后師從莫宗江與吳煥加兩位教授攻讀中國古代建筑史及從事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較研究,并在愛丁堡大學建筑系得到C.B.威爾遜教授指導,在古代樓閣建筑、古代城市演變、佛塔流變等方面,以及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較上頗有心得。在古城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時代,以及現(xiàn)代建筑以摧枯拉朽的速度占領中國建筑的時代,看看這樣的視頻,又怎能不想起梁思成與林徽因留下的警示。而從學術淵源上,兩者也有一脈相承之處。

  點評:西方重視建筑整體與局部,以及局部之間的比例、均衡、韻律等形式美的原則;中國則重視空間,重視人在建筑環(huán)境中“步移景異”的空間感受,是動態(tài)美、空間美、傳神美的統(tǒng)一。一實一空,可以看出這種文化上的差異。而在當代建筑方面,我們太過西化,實為可惜。

編輯:daiy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fā)布建筑設計新規(guī) 釋放建筑創(chuàng)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guī)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guī)劃國土委發(fā)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guī)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guī)則(修訂稿)》)。據(jù)悉,《規(guī)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古希臘建筑設計的七大奇跡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臺農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