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評景區(qū)"名人熱":應打造好文化"符號"

2012-11-26 09:35:27         來源:中新社     瀏覽次數(shù):

  “打造好文化‘符號’,才能助推旅游經濟發(fā)展。”11月25日,臺灣大學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原副所長蔣秋華在談到景區(qū)“名人熱”時如是說。

  當日,第四屆竹林七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河南省修武縣舉行,57歲的蔣秋華應邀參加。

  史料記載,修武縣百家?guī)r曾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活動的場所之一,史稱“竹林七賢”的嵇康、阮籍、劉伶、向秀、阮咸、山濤和王戎曾在此隱居20余年,縱酒談玄,賦詩論道。當?shù)刂两裆写?ldquo;嵇康淬劍池”和“劉伶醒酒臺”等遺跡。

  “很小的時候學習歷史,對‘竹林七賢’就有所了解,對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一直很向往。”曾經6次來大陸參加學術研討的蔣秋華說,作為一位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者,每次他都會興致勃勃地參觀一些歷史遺跡,各地對于歷史文化的挖掘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國內能夠把一些留有歷史印記的東西重新發(fā)掘恢復起來,讓后人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這是一個很好的現(xiàn)象。”蔣秋華說,自己以前在讀書時,就常常會猜想歷史上的名人都是在什么環(huán)境生活、如何生活的。“臺灣的歷史比較短,想要感受千年的中華文明還是要到大陸尋找。”

  不過,蔣秋華對于有些地方挖掘歷史名人遺跡感到失望:“單純的景點復原比較多,各個歷史景點建筑千篇一律,真正有文化內涵的東西很少。”

  蔣秋華認為,很多地方把打“名人牌”、“歷史文化牌”當作發(fā)展旅游經濟的一條捷徑,但是,文化是一個地方很重要的“符號”,具有獨特性,而不應僅僅是一些簡單的建筑復原。

  “只有打造好地方文化‘符號’,旅游經濟才有持續(xù)的活力。”蔣秋華說。

編輯:dong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戲曲故事建起景區(qū)成了全國首個愛情主題公園

  許多景區(qū),因為發(fā)生過流傳久遠的歷史故事而聞名。相反,也有根據(jù)傳說的故事建起景區(qū)的。在西安距離大雁塔不遠的寒窯遺址公園,就是根據(jù)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修建的。【詳細】

長江主軸首個5A景區(qū)亮相倒計時

  上海的外灘,重慶的朝天門洪崖洞等臨江區(qū)域,以其歷史、文化、景觀和繁華已經成為這些城市的名片,武漢類似的城市名片江漢朝宗也進入倒計時。【詳細】

福建百家A級景區(qū)3年提升行動啟動 

  記者昨日從省旅發(fā)委獲悉,我省將用3年時間實施全省百家重點A級旅游景區(qū)提升工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