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古城保護不該“拆舊仿古”(圖)

2013-03-06 09:02:15         來源:南方日報     瀏覽次數:

 

城市保護 歷史文化名城 馮驥才 古城保護
  書坊街改造前后對比。
 
  “此前(的文物)都拆完了,拆完后又開始做假的了。”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憂慮地表示,不少城市為了GDP的緣故,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將一些歷史古跡破壞了。
 
  馮驥才的話音剛落,近日,山東省聊城市、河北省邯鄲市、湖北省隨州市、安徽省壽縣、河南省??h、湖南省岳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云南省大理市等8個歷史文化名城,都不約而同地收到了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發(fā)出的“警告信”,通知批評有關城市保護工作不力,致其歷史文化遺產遭到了嚴重破壞,并責令各地整改后于今年8月31日前將情況上報。有關部門再根據各地的整改情況,考慮是否將其列入瀕危名單。這次通知,被媒體認為是對同類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次發(fā)出了“黃牌警告”,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護事業(yè)再一次敲響了警鐘。
 
  問題
 
  “冒牌古董”成風或為警告要因
 
  此前報道介紹,本次通報批評,主要是針對近年頻頻上演的“拆舊仿古”現象。其中,山東聊城甚至將舊城區(qū)“推倒重來”:為執(zhí)行3年前啟動的“古城重建計劃”,聊城將城內的老房子悉數夷為平地,周邊道路也被清拆,讓位于仿古的城墻、角樓、府衙和考院。聊城的案例在去年,還遭到了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的點名批評,被指斥為“拆真名城、建假古董”。
 
  在眾多城市的“仿古”風潮中,尤以所謂重現“千年歷史”、“唐宋氣象”之類的噱頭,最讓各地政府忙得不亦樂乎。去年,山東肥城總投資60億元的“春秋古城”項目開工奠基,而河南開封不久前也爆出打造“千億古城”的傳聞,力爭4年內重現北宋的汴京風華……就連滇池湖畔的昆明市晉寧縣,也投資了220億元,要重鑄一個“古滇王國”。
 
  據不完全統(tǒng)計顯示,去年國內有不少于30座城市正在或策劃投身“古城重建”熱潮,重建項目從數億元到上百億元不等。
 
  對于這類“古城重建”計劃,馮驥才便曾炮轟為“把歷史原物銷毀之后弄一個‘垃圾’”。他質疑同類型的造假,不僅不能“恢復大唐大宋”,而且還造成財政的巨大浪費。對此,不少學者分析,在一系列的“拆舊仿古”背后,存在著巨大的商業(yè)利益驅動。
 
  發(fā)展旅游就是造成同類現象的重要一環(huán),專家表示,很多地方政府將保護歷史文化街區(qū)與發(fā)展旅游等同起來,尤其是在麗江、平遙、烏鎮(zhèn)等“古鎮(zhèn)旅游”興起之后盲目跟風。而這種做法,也能為城市管理者迅速積累政績,并能快速提高GDP。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鄭力鵬認為,很多時候,仿古建筑都是商業(yè)行為,其初衷可能根本就沒有考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但談到“仿古”的現象本身,他認為,這種做法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但這種做法有時也間接對文化保護產生作用,因為很多遺址已經消失了,仿古就等于做一個1:1的模型,讓游客來觀賞,具有景觀價值。”他認為,這次遭到警告的8個城市,更多是由于未能妥善保護舊建筑,而問題未必直接與“仿古”有關。
 
  廣州大學嶺南建筑研究所所長湯國華也認為,如果“仿古”是為了維護已損壞的文物建筑或為營造文化氛圍而建設的復古建筑,只要經得起研究和考證,并尊重原有的格局和用料,這種做法也是可行的,而且對工藝制作的傳承也有好處。湯國華以廣州為例,他認為城隍廟的翻修比較經得起推敲,而陳家祠廣場的修復則與整體風格不符。
 
  “現在做的是仿古,但幾百年后或許一樣是一個遺跡。”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系教授鄧其生也表達了相同的意見:“在仿古的過程中,將傳統(tǒng)技藝改良和完善,同樣能恢復時代風貌,這也是很好的。”但三位教授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如果只是打著“仿古”的名義,實際上建筑本身既缺乏考據,也沒有技藝的傳承,這種格格不入的改建之風則應禁止。
 
  建議
 
  “歷史文化名城”宜廢“終身制”
 
  從1982年至今,全國共有119個城市獲得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按照評定標準,歷史悠久、文物成群狀、保護狀況良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3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此外,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必須擁有2個或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qū),街區(qū)內部也有著嚴格的要求,包括存在大量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格局不可改動、道路走向和寬窄也不能變,等等。
 
  然而有專家反映,這些歷史文化名城中,目前約有20個城市并沒有任何歷史文化街區(qū),此外還有將近一半的歷史文化街區(qū)不合格。
 
  據2008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保護條例》,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歷史風貌如遭受破壞性影響,應該由有關部門追究相應責任。而這次由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下發(fā)的通知,只是要求各地限時整改上報,并考慮是否將其列入瀕危名單。然而,對“除名”一事,通知卻只字未提,讓人懷疑它只是無實際約束力的“一紙空文”。
 
  對此,不少專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修正“歷史文化名城”的評選規(guī)則。鄧其生表示,“歷史文化名城”的評選本身就不該“一勞永逸”,應建立相應的“退出機制”。對于那些沒有進行合理保護的城市,應撤銷其“歷史文化名城”的頭銜,這一機制也須具備持續(xù)性的考量。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不可能把一個城市整個保護下來,這是不現實的。就算是歷史文化名城,我們也要有側重地進行保護。”湯國華則認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評選目的,是要以名城作為載體,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來,它需要有長遠性和全局性的標準,以確保城市的持續(xù)性發(fā)展。
 
  “城市的山水和空間格局,就是不能破壞的,應重點保護,而且這種保護也不能僅僅局限在一個時期。例如,每當有新的建設項目時,就應考慮到高層建筑對城市格局可能造成的破壞。將現代建設遷出老城區(qū)的文化聚集地,避免因參差不齊而影響了城市景觀。”湯國華說。
 
  對策
 
  “仿古”項目應以嚴格論證先行
 
  反觀作為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廣州,近期的舊城改造話題,也將這座城市推到了風口浪尖。鄧其生就曾呼吁:“廣州已經找不到像樣的歷史街區(qū)了!”而湯國華也表示,廣州的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甚至偏離了當初的評審標準。
 
  去年,廣州熱心市民曾為越秀山重修明城墻一事,掀起過一場“救樓行動”。越秀山古城墻是“廣州明初三大古跡”,雖被評為省級文物單位,但原本只剩一段高度不等的墻垣。為重建明城墻,市文廣新局曾要求將“騎”在城墻上的一座民國建筑拆除。然而,據網友考證,該建筑很可能曾是作為民國第一屆廣州展覽會館址的“真古董”。
 
  除了同樣遇到“拆舊仿古”的風波外,廣州也曾發(fā)生過“頻建頻拆”的怪事。為配合亞運整飾工程,位于廣州越秀區(qū)的書坊街,曾將兩側建筑拆除重建,并于2011年底建成仿古建筑。然而,今年1月14日又有街坊傳出,書坊街部分建筑竟然又遭拆除。無獨有偶,佛山古鎮(zhèn)改造也曾爆出,落成僅8年的松風路仿古建筑被重新納入舊城改造的拆遷范圍,而且遭到突然拆除。
 
  湯國華表示,書坊街原來是越秀區(qū)的“金魚一條街”,以銷售金魚的集散地而聞名,之后先后傳出被改建成粵劇戲臺、廣府文化旅游區(qū)、小吃一條街、社區(qū)文化廣場等多套改造方案。“本來在城市中心建設一條地道的文化街道是很好的,但應首先通過專家論證。”
 
  鄧其生也認為,廣州在進行城市規(guī)劃建設時,應首先聽取專家意見。他指出,荔枝灣改造工程從水文的角度上來說,比從前確實有所改善,然而工程興建的大量長廊、拱橋、棧道等仿古建筑,卻不符合建筑方面的相關要求。
 
  鄭力鵬則認為,對于政府主導的有關規(guī)劃,應當給予一定的寬容。政府主導和商業(yè)主導的性質是不同的,前者都會經過反復論證,其中也會對不同的方案進行取舍。“處理歷史街區(qū)有不同的方法,許多問題也不能簡單用‘對或錯’來衡量,關鍵是工作的過程一定要細致認真。”
 
  湯國華也認為,其實政府在規(guī)劃過程中也十分為難。城市發(fā)展與文化保護同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很多時候進行文保工作,就意味著要與先前簽約的商戶毀約賠錢,這樣的代價相當大。他提議,政府、商戶和市民三方,應當共同承擔文化保護的責任。“比如當時商戶簽的時候是2億元,就不能讓政府賠3億元,商戶也要承擔文化保護的風險,不能只是一味讓政府買單。”
 
  目前,廣州的大、小馬站復建工程已經經過市人大批準。湯國華則表示,大、小馬站的復建意義不大。“因為本來大、小馬站的書院有很多都不是古建筑,如果要復建,考據的工作量和耗費都很大,這還不如先集中精力保護好現有的文物建筑。”湯國華建言政府加緊對民國時期的廣州騎樓進行重點保護,因為這些騎樓建筑目前留下的數目已經不多了。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廣東珠海:將打造“歷史文化名城”

  日前,《珠海經濟特區(qū)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和歷史建筑保護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于昨日起實施。珠海市法制局和珠海市住房和城鄉(xiāng)規(guī)劃建設局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就辦法亮點、背景、意義等作了解【詳細】

長沙古城保護區(qū)啟動城市設計招標

三千年長沙古城范圍內,將重新煥發(fā)出生機。近日,長沙市城鄉(xiāng)規(guī)劃局就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啟動城市設計招標,以使城市保護和有機更新同步進行。【詳細】

吳必虎:對馮驥才批評傳統(tǒng)村落發(fā)展問題的不同看法

2016年11月8日,住建部村鎮(zhèn)建設司對外公布擬納入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的村落1602座名單,加上此前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布的第一批646處、第二批915處、第三批994處傳統(tǒng)村落,目前納入國家保護名錄的古村落【詳細】

古城保護與城市設計專家聚會黃山市研討古城保護

  11月13日上午,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guī)劃學術委員會“機遇與挑戰(zhàn):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事業(yè)的再推進”專題研討會在黃山市召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