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別把非遺保護當作是“臨終關懷”
2013-05-17 08:37:00 來源:錢江晚報 瀏覽次數:
現在全國的非遺名錄,算下來至少有七八萬個項目。如果都要保護起來,要多少人力、多少投資。這時候就面臨一個問題,以前大家只注意爭名錄,就像參加奧運會拿金牌一樣,爭了十年,現在要看看爭的效果怎么樣,申報以后要做什么事,也就是轉向如何保護的問題。
我國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類。比如中醫(yī)的正骨是非遺一種,民歌是非遺一種,戲曲也是,雜技也是,還有其他手工藝,但你能夠找到正骨和昆曲之間有什么共同的保護辦法嗎?它們之間找不到一絲一毫的相同,只是同作為一個過去留下來的活的文化這樣很空泛的概念。
所以,我提出非遺保護當中要特別重視一個概念,所有的非遺都是特殊的,非遺的保護問題永遠是特殊問題。每一個項目我們都只能采取特殊的、具體的方式去保護。
保護的是過去生活的精美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護的是什么?
保護的是人的技藝,手工的技藝,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就是過去生活那種精美,那種生態(tài)。
非遺的生態(tài)保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個著名的例子就是云南歌舞《云南印象》,楊麗萍特別堅持說《云南印象》就是原生態(tài),因為里面的村民是本地村民,歌舞的動作、唱腔都是真實的原來的東西。但人們后來質疑了,人是原來的人,歌是原來的歌,舞是原來的舞,你把它搬到舞臺上還是原來的原生態(tài)嗎?
什么是原生態(tài)?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生存的整個關系環(huán)境。你把它抽出來了,就像一條魚,它在河里是它的原生態(tài),放到魚缸里,還是原生態(tài)嗎?
中國的非遺保護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不一樣,我們的保護是行政行為,比如京劇進校園傳統武術進校園等。
我一個學生做武術教育,傳統武術教育進校園活動,我說這個很好。結果一個武術專家說,你們高校的武術教育根本就不是非遺保護,是競技教育,里面的一些技巧是有的,但它不是武術。武術是一種文化,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內涵,比如說太極,這種拳的形成有文化背景,有理念,傳承有傳承的規(guī)矩,這些形成這個文化群體維系的一些理念、信念、生活方式。武術進高校,雖然把傳統武術這樣一個觀念傳播給了年輕人,但我們又缺了對真正有無數精髓內在和內涵的活態(tài)文化的傳承。因此,讓真正的傳統,帶著傳統文化內涵傳遞下來,非常重要。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