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海綿城市如何幫城市應對暴雨襲來

2016-08-09 09:49:20         來源:中國環(huán)保在線     瀏覽次數(shù):

  今年夏天的多場暴雨,讓北方很多城市遭遇雨后內澇的尷尬,太原也不例外。7月中下旬的一場暴雨,道路積水中斷,市民趟水過街,大量車輛拋錨、泡損等事件屢見不鮮。年年暴雨,年年內澇,我們的城市似乎總是受困于雨后內澇。其背后原因是什么?能否減輕這種水災?太原市現(xiàn)正建設的“海綿城市”進展如何,又能起到什么作用?相關媒體對此做了走訪調查。

  鋼筋水泥阻斷雨水自然排退

  7月18日至20日太原的一場降雨,使太原人民至今心有余悸,他說:“當時,站在大東關鐵道橋下,短短幾個小時,橋下的積水就由小腿逐漸接近腰部,即使打開所有的排水井口,也不見積水下降,實在讓人著急。”

  氣象專家說:“通常來說,太原市年平均降雨量為400多毫米。”上次那場降雨,太原市局部地區(qū)兩天下了平常半年多的雨量。這樣大范圍、長時間的降雨,事實已證明,超出了現(xiàn)有排水系統(tǒng)的承載能力。在一些低洼地段或立交橋下,積水只能依靠泵車或是人工打開下水井來加速排水。很多市民疑惑:“小時候也遇到暴雨,但似乎道路積水沒有現(xiàn)在嚴重,為什么呢?”這場雨對城市排水帶來的影響,最近也成為太原理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張弛博士再次思考的問題。

  作為多年研究城市排水的專家,張弛說:“確實如很多人的感受一樣,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加速,原來主要的排水方式即自然下滲,因硬化面積的增加而逐步減弱,而次要的排水管網、泵站等,擔負起了排水重任。”以前,多是裸露的地面。降雨時,雨水除了可以通過管網排走,還能通過土地、綠地等“主要的”、“自然的”方式滲透到地下,快速被吸收。

  后來,隨著“鋼筋混凝土”的城市模式全面流行,城市中可以自然吸收雨水的“天然海綿體”就被破壞了,自然水循環(huán)的方式被切斷了。張弛為我們列舉了一組數(shù)字,更能說明這個問題。如果是泥土,60%至80%的降水能滲透到地下,不會產生流水。但泥土被硬化,80%甚至更多的降水變成流水,成了排水管的不可承受之重。

  如今城市建設中,又流行填湖平壑,地面大量硬化。每逢大雨,雨水直接落到硬化地面上,快速形成地表徑流,只能或主要是單一地通過下水道、排水河道、泵站等“次要的”、“非自然的”的排水管網來排退,一旦發(fā)生強降雨,就會出現(xiàn)多少下水管都不夠用的情況。

編輯:wanglongzhao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guī)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xiàn)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guī)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qū)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lián)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qū)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