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建海綿城市一半公共綠地要下沉引擔憂

2017-07-07 08:30:30         來源:廣州日報     瀏覽次數:

  7月6日日,《廣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2016-2030)》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廣州要新建、改造51個海綿公園,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新建25處人工濕地和128處植被緩沖帶,集中凈化建成區(qū)的黑臭河涌水體……規(guī)劃中還特別提出,公共綠地中至少應有50%作為用于滯留雨水的下沉式綠地,綠地應低于周圍地面50毫米。

  目標:2030年建成區(qū)八成面積要成海綿城市

  《廣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2016-2030)》中提出的總體建設目標是:打造高密度建設地區(qū)海綿城市建設典范,建設山水共生的嶺南生態(tài)城市和宜居都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用“凈、蓄、滯、滲、用、排”等措施,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qū)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qū)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此外,規(guī)劃近期廣州市水域面積率應達10.15%,遠期要達11%以上;森林覆蓋率近期應達到42.5%,遠期達44.15%以上。

  規(guī)劃中提出,以市政設施為基礎,以生態(tài)廊道及生態(tài)基礎設施為載體,綜合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理念,構建源頭、過程、末端全過程管控的分散型海綿系統(tǒng)。新城區(qū)、各類園區(qū)、成片開發(fā)區(qū)以目標為導向,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保護河湖水系等自然生態(tài)本底,高標準建設低影響開發(fā)雨水設施,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控制率。老城區(qū)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城市更新改造,重點解決城市內澇、黑臭水體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等,改善修復水生態(tài)環(huán)境。

  規(guī)劃根據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識別及生態(tài)廊道體系分析,構建了廣州市海綿城市自然生態(tài)空間格局:“兩區(qū)、三軸、四片、十八廊、多核、多網”的布局結構。

  焦點一:城市中建設自然“蓄水”系統(tǒng)

  規(guī)劃中特別提出,城市建成區(qū)要建設自然“蓄水”系統(tǒng)。首先,要新建海綿公園與濕地公園73個,結合現有的水庫、人工湖等,減輕相關排水分區(qū)的排水防澇壓力,提升排水防澇標準,彈性適應洪潮與海平面上升。其中海綿公園51個,包括了現有公園的海綿化改造和新建公園。

  還將新增植被緩沖帶128處,通過植被攔截及土壤下滲作用,減緩地表徑流流速、去除徑流中的部分污染物,削減徑流污染。新建人工濕地25。

  此外,擬生態(tài)整治和修復97條綜合效益較高的河涌,以重建河涌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河流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為目標,模擬河流的自然形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利用鄉(xiāng)土植被構建生態(tài)駁岸、植被緩沖帶等修復河岸生態(tài)系統(tǒng),通過原位生態(tài)修復技術、人工濕地等措施修復河涌生態(tài)系統(tǒng)。

  焦點二:市民憂下沉式綠地惹蚊蟲

  對于新建工程,規(guī)劃也提出眾多徑流量控制的要求。其中,新建建設工程硬化面積達到1萬平方米以上的項目,除城鎮(zhèn)公共道路外,每萬平方米硬化面積應配建不小于500平方米的雨水調蓄設施,可以和生態(tài)景觀塘、循環(huán)水池等合并設置、綜合利用;新建項目硬化地面中,除城鎮(zhèn)公共道路外,建筑物的室外可滲透地面率不低于40%;人行道、室外停車場、步行街、自行車道和建設工程的外部庭院應當分別設置滲透性鋪裝設施,其比例不低于70%。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凡涉及綠地率指標要求的建設工程,除公園之外的綠地中至少應有50%作為用于滯留雨水的下沉式綠地,綠地應低于周圍地面50毫米,設于綠地內的雨水口頂面標高應當高于綠地20毫米以上;并可以設置能在24小時內排干積水的設施。

  如果小區(qū)里的綠地大面積變成下沉式的,是否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呢?家住芳村的王阿姨就表示:“廣州雨水多,綠地都凹下去會不會變成積水池?滋生蚊蟲就不好了。”此外,也有園林專家指出,大面積推廣下沉式綠地會造成大片地被植物和一些灌木毀壞,大片土壤表層被破壞,樹根裸露出來一截,會大量死掉,特別是老樹和古樹名木;一旦暴雨,許多植被會被淹死。若一律改種耐水植物,將損害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而且大雨后,很多公共綠地難以迅速恢復為市民服務的活動場所,勢必要進行清淤、清洗等,給管理帶來很大難度。

  不過,規(guī)劃專家則表示:“下沉式綠地到底好不好,關鍵還是看管理。如果每個小區(qū)的綠地都建成下沉式的,整個城市無形中多了很多‘儲水池’,下大雨時‘水浸街’的幾率大大降低。”

  (中國風景園林網摘編)

編輯:liq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guī)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guī)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qū)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qū)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