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大師 | 朱育帆、薄宏濤、白祖華深度對話彼得·拉茨
2020國際人居環(huán)境與未來城市大會暨第十屆園冶高峰論壇于7月11日圓滿落幕。大會歷經八天,內容豐富,研討熱烈。大會首日,全球工業(yè)遺產設計大師、德國知名設計師彼得·拉茨作了題為《Can a Blast Furnace be the Symbol for a Park?》的專題報告,通過詳細講解北杜伊斯堡景觀工業(yè)的設計,闡述了工業(yè)遺產改造的理念和方法。報告結束后,國內外知名設計師朱育帆、薄宏濤、白祖華、蒂爾曼·拉茨與彼得·拉茨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對中外工業(yè)遺存更新實踐的異同、設計中的價值認同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交流。
薄宏濤:首鋼園區(qū)的工業(yè)遺存更新
薄宏濤首先對首鋼園區(qū)的工業(yè)遺存改造進行了簡要概括和說明。首先介紹了首鋼的歷史,首鋼于1919年在北京西邊建廠,在當時的版圖上和城市是疏離的,但是81年后,北京市的城市化進程已經推動到首鋼所在地,從地圖中可以看出,從紫禁城向西至首鋼有19公里,經過81年的城市化進程,2000年北京城市版圖已經與首鋼融為一體。雖然是實力鋼廠,但是面臨著產業(yè)轉移和原有工業(yè)用地再利用和更新的歷史命題。
2000年北京城市全圖
2000年的首鋼廠
首鋼廠沿長安街把廠區(qū)分成南區(qū)和北區(qū),薄宏濤主要介紹了首鋼北區(qū)的更新。北區(qū)主要分為5大功能片區(qū):石景山景觀公園、西十冬奧廣場、首鋼工業(yè)遺址公園、公共服務配套區(qū)、城市織補創(chuàng)新工場。主要由4大建筑組成,由北往南依次是冬奧廣場、三號高爐改造的首鋼博物館、京煤車間改造的冬訓中心、結合電廠冷卻塔新建的空中單板滑雪大跳臺。
西十冬奧廣場
三號高爐改造的首鋼博物館
冬訓中心
單板滑雪大跳臺
圍繞這4大建筑,都市織補漸進更新,比如秀池和水下空間的再利用,圍繞冬訓中心一系列的商業(yè)、休閑、綜合辦公配套建筑,滑雪跳臺北側的酒店以及南側的轉播區(qū)域等,這些區(qū)域綜合起來包含了一個完備的城市所擁有的諸如辦公、休閑、娛樂、研發(fā)、居住、配套等在內的所有功能。所以說,首鋼改造不單單是把工業(yè)遺存變成遺址公園,而是通過城市復興的方式為它注入更多的城市功能,使城市機體功能有效提升。
三號高爐供料儲料區(qū)改造西十冬奧廣場
薄宏濤說,該項目是奧組委的辦公園區(qū),是和朱育帆老師合作的。前期的遺存已經經過了一輪改造并進行了消隱拆除,他們要做的就是在現(xiàn)存條件下,見縫插針的把新城市功能注入遺存空間,既呈現(xiàn)遺存的風貌特征,又體現(xiàn)城市新功能。
用高爐轉運站織補改造成的國際會議中心
所有功能都是圍繞中央天車廣場而建,最后就形成了以天車廣場為中心的工業(yè)大院,所以整個空間開發(fā)系統(tǒng)從最早的北側的筒倉街作為主要空間的控制要素向南移至五邊形的不規(guī)則院落。這個院落周圍縫合會議中心、餐廳、辦公樓等一系列職能設施,使之匯聚大量人流,創(chuàng)造空間活力。當然,還有一個長廊通往高爐,這就建立了冬奧廣場和三號高爐之間的空間聯(lián)系。
長廊
三號高爐改造的首鋼博物館
從轉運站入口進去后,視線向前推進,那就是幾百米的通廊指向的三號高爐改造的首鋼博物館。三號高爐在冬奧廣場的南面,位于首鋼園區(qū)的最北面,是100年前首鋼建廠的基址,左面是石景山。基地有非常強的工業(yè)特質,彌漫著蕭瑟、頹廢的氣息,但是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周邊的石景山和永定河自然景致,這兩種特質構成了基地里非常重要的二元要素。作為建筑師,目的就是重塑土地的榮光,喚醒掩埋的活力,所以在設計策略里就提出,要把舊的東西封存起來,把不必要的東西適當拆除,把新的功能織補進去。
薄宏濤展示了高爐剖開的空間結構,對其內部細節(jié)進行了展開講述。通過基地改造,希望人們能先沒入自然回望工業(yè),然后再進入工業(yè)俯視自然,形成雙向回旋,不斷的在工業(yè)和自然間游走。
設計師為三高爐博物館水下展廳設計了獨特的分鏡頭,“鋼與火的穿越重生”。設定為煉鋼意象與鋼水奔涌的穿越場景。水下展廳位于首鋼園的秀池中央,沉隱于水面之下,室內中軸線由水下展廳、甬道和功勛柱組成。
水下展廳空間主體是清水混凝土的大構建,中心點是圓形天井,與通透的中庭形成質感上的強烈對比。從百年功勛墻進入水下展廳,一條仿若鋼水的燈帶穿越整個參觀路徑。從甬道處望向水下展廳,室內光線的冷暖變化呈現(xiàn)出強烈的戲劇張力。鋼水緩緩流入地下圓形天井的水池,光影和四季變幻其中,一種近乎宗教儀式感的空間感受。
圓型天井位于展廳空間正中,天井下方是和地面齊平的水池,遠處的高爐天際線形成工業(yè)奇觀場景。水下展廳內部,遠處煉鋼意象畫面成為展覽空間的背景。水下展廳內部,以清水混凝土為主要材料,展現(xiàn)空間的紀念性和精神力。
甬道通向水下展廳
首鋼百年功勛墻
水下展廳
鋼水從甬道另一端的功勛柱中緩緩流出,貫穿了水下展廳和紀念空間之間的情感關系。三號高爐博物館水下展廳及D館空間,作為撬動整體改造的首批重要示范項目,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功勛柱寓意和承載了首鋼人的共同記憶,內部未來是環(huán)形LED屏幕,畫面變化回應了不同的表達語境。功勛柱內部的反射頂面,鏡像360度的完整畫面,物理邊界的模糊和穿透。鋼水在空間中的穿越,強烈的明暗對比及室內光線的多層次變化,共同呈現(xiàn)出連貫的影像化敘事。
LED屏數(shù)控——奔涌的鐵水
功勛柱
三高爐博物館D館空間分鏡頭設計師“想象自己是一顆走向高爐內部的小礦石”。D館是進入三高爐本體前的序廳空間,建筑設計為此賦予了一系列具有工業(yè)感的外立面鋼結構及精密節(jié)點。室內設計團隊在這個連續(xù)的上升空間里,用接近鋼材原石的色彩和材質繼續(xù)加強整體的體量感。鋼樓梯由地面交錯延伸到高爐底部的空間,路徑曲折,蜿蜒而上,形成更強的時間遞進感。
蜿蜒向上的長梯
用高透低反的油漆涂刷高爐內部
12米高的天車平臺
改造后的首鋼工業(yè)園區(qū)夜景
朱育帆:碎片重寫
朱育帆從2006年開始在首鋼調研,至今已經14年了,今天他跟大家分享兩個項目,一個是冬奧組委場地景觀設計,另一個是冬奧組委南側三高爐和秀池片區(qū)景觀環(huán)境改造。
冬奧組委場地景觀設計
2015年西十筒倉經過改造后西十片區(qū)被認定為冬奧組委辦公地,對整個首鋼是非常關鍵性的一步,可以說加速了首鋼整個北部地區(qū)的復興步伐。
項目位置
改造前景象
我們中間很多設計師都是讀著彼得·拉茨先生的經典案例成長起來的,那些都是行業(yè)的標桿,大家希望能從中學到一些經驗和理論。中國的后工業(yè)遺存更新改造有其特性,比如西十冬奧組委會場地在改造之前,景觀賴以展現(xiàn)的地平層的原有信息已損失80%以上,這給試圖基于場地原有邏輯進行可持續(xù)改造的規(guī)劃設計工作帶來了困惑和難度。通過改造,該地塊容積率由0.3上升到1,容納的工作人員數(shù)量從200上升到1600,場地總面積6.6公頃,景觀面積約占2.7公頃。
紅色部分是改造前拆除的廊道
改造之后形成的多功能建筑
朱育帆說,其實在更新改造過程中一直在考慮后工業(yè)設計的要領是什么,包括工業(yè)時期、后工業(yè)進程時期和后工業(yè)重啟時期的價值點在什么地方,希望能加入更多園林方向的思考和觀察。但是由于現(xiàn)實原因,大部分后工業(yè)遺存起點是不同的,所以要區(qū)別對待,希望經過改造最終能回歸一種新的自然狀態(tài),使得后工業(yè)在面向未來發(fā)展的歷史演變中賦予新的價值。
冬奧組委會入口
利用遺存材料修改環(huán)境面貌
利用枕木建造的循環(huán)水景
冬奧組委南側三高爐和秀池片區(qū)景觀環(huán)境改造
這個項目主要包括三高爐和3公頃的蓄水池改造,這個蓄水池之前不對外開放,通過改造使之變成向公眾開放的水際空間。
項目位置
場地原貌中還是能看到很多后工業(yè)痕跡,其中泄水口琉璃龍裝飾很有中國特色,也是首鋼的特色,包括東南角的亭子以及周邊的假山石頭,體現(xiàn)出中國古典元素和近代工業(yè)元素之間的碰撞和沖突。
這個項目最大的不同點是重新利用了水下空間,使之成為能夠容納900輛車的水下停車場,水上部分啟用了長堤,改造成了可以進入的全水際可達的公共空間。改造前后對比,看似變化不大,實際上是公共性上很徹底的更新。
水池改造詳細圖解
改造后面貌
通過該項目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中國后工業(yè)進程中會面臨 “重寫”的自身的特殊性問題,如何用結構、豎向、種植和再生保護來重塑自然和人文,仍舊是個嚴峻的問題,也將引發(fā)了一系列思考。當大家對后工業(yè)遺存改造的觀念達成一定共識后,隨著工業(yè)地域特殊性的出現(xiàn),普世化的更新觀念和地域可達性之間會反復博弈和校正,這就可能形成新的值得關注的知識上的共鳴和增值。
深度對話
薄宏濤:拉茨大師當年在做鋼鐵廠公園改造的時候正值德國埃姆舍計劃,對德國人來說也是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整個風景公園呈現(xiàn)的樣貌也是非常有創(chuàng)見的實踐。那是30多年前,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過多的關注工業(yè)遺存,或者說還沒有進入后工業(yè)時代。但是,30年后,當下的中國正置身于后工業(yè)時代當中,工業(yè)遺存的改造也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所以想問一下拉茨大師,從您的視角出發(fā),您覺得30年前在德國您推行的讓工業(yè)遺存通過景觀和公園的手段重新煥活的手法,和當下您感知到的中國工業(yè)遺存更新的實踐中有哪些異同?
彼得·拉茨:我覺得這個問題挺難的,正常來說,我們兩國有完全不一樣的城市元素,也要考慮工業(yè)場地使用100年之后的情況。問題就在于如何去維護這個場地以及讓它更長期的煥發(fā)生命力。工業(yè)遺存場地設施結構都非常堅固,我們兩國基于相似的技術對其進行改造,但是要呈現(xiàn)的文化體驗是不同的。相同點在于,我們都是要有效利用工業(yè)場地舊有設施,比如在首鋼項目中,對三高爐的改造利用,你們做的非常好,不管是30年前還是30年后,這一點的訴求都是相同的。但是30年前的德國,工業(yè)遺存改造剛剛起步,很多人不理解,幸運的是,現(xiàn)在人們的想法都改變了。
薄宏濤:當年,拉茨大師用這個嶄新的觀念開創(chuàng)了先河,其中“開放性”和“容納性”尤為關鍵,這兩個詞都是希望被改造的部分變成城市有機體的一部分。那么,在30年前,大家并不接受這個理念的時候,您是如何去堅持的呢?這個問題一會兒也請朱育帆老師來談談,因為我們知道在當下的中國實踐過程中,把理想和現(xiàn)實建立起完整的溝通橋梁是很困難的。
彼得·拉茨:這個過程確實是漸進式推進的,是通過市區(qū)、國家等層層審批的,最開始是個小公園,項目規(guī)模一步一步變大,最終人們意識到,它是可以應用到大型項目上的。最開始我們也是用小規(guī)模元素,比如小型廣場來嘗試這一理念。在德國有兩大主流設計指引,一是官方的,所有人都會去參考,并且人們公開討論的時候也是以它為依據(jù),比如學校師生、退休人員以及其他行業(yè)人員,也就是說官方設計理念是眾人感知度最高的,影響力也是最高的。當然,它并不適用于個別特殊情況,而只是適用于常態(tài)區(qū)間。
為此,我們沒有將項目當做獨立存在,而是把周圍環(huán)境和建筑物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我們的設計規(guī)劃責任是不同的,在設計中秉承和踐行的文化不同,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之前強調分層式設計理念。我們旨在以分層方式來應對公共空間或公開空間的設計,我相信這對接下來的50年是至關重要的。
蒂爾曼·拉茨:我們采用了漸進式的方式,首先要了解當?shù)仨椖繌S址能找到什么。比如這個項目,它是一個巨大的公園,我們希望人們在經過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別樣的心情,不光是走在廢舊的工業(yè)遺址上,而是能夠感受到自然,能看到受保護的物種,因為在德國有各種物種的棲息地,如果在一個廢棄工廠地里能看到受保護的動物出現(xiàn)的話,會覺得很神奇。
通常說到景觀,人們腦海里浮現(xiàn)的都是自然景觀,比如山丘、河流,并產生爬上山丘的沖動,通過這種方式與自然連接。如果我們不能分清山丘和高樓的區(qū)別,那么是不是見了高樓也想爬一下呢?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對我而言,這個項目中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光線,相信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十分重視光線在設計中的作用,光線關乎文化的體現(xiàn),所以我認為光線也很重要。
薄宏濤:這樣的描述讓我很震撼,因為以前建筑有很多漸進式更新的例子,我并不了解景觀由小到大的漸進式歷程。但是由于漸進時間拉長,能夠降低很多風險,我們在國內面對的就不是這個場景。請朱老師談談首鋼的實踐和德國實踐的差異。
朱育帆:在中國,時間總是被壓縮的,而大家在這種環(huán)境下也越來越善于做時間壓縮的項目,時間也變成了探討中國話題的前提。我覺得這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狀態(tài),希望我們大家能在自己的“紅樓”里做出一些事來。在上個世紀90年代,拉茨大師率領幾支隊伍脫穎而出,取得了杜伊斯堡公園項目的設計權,那個時期可能大家都還不太能理解。一晃30年過去了,我想問一下拉茨大師,這30年期間您對后工業(yè)遺存改造觀念有沒有發(fā)生過變化?如果有,這個變化是什么?如果沒有,那肯定有所沉淀,您體會最深的是什么?
彼得·拉茨:原則上來講,萬物都在改變,或多或少。正如我之前所講,這個項目一開始就像個大盒子,或者是廢棄的空曠空間,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行各業(yè)都有新理念新思想的產生。比如,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讓各種不同作物的種植變成可能,我們也看到,在過去30年間,我們面臨的機會和可嘗試的方向也越來越多。例如項目中的煙囪,當時是那樣處理的,但是現(xiàn)在可能有更多的處理方式。比如抽水站或者泵站,30年前和現(xiàn)在對社會和人們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對科學家而言,他們通過自己的科研和探索,推出了新的論見和技術,比如現(xiàn)在就有很多技術可以讓參觀者身在異國也能參觀這個項目。還比如對河流和湖泊的處理,我相信現(xiàn)在和以前也會不同。
蒂爾曼·拉茨:每個地方能做的是不一樣的,即使在中國,不同的地區(qū)能做的也不一樣。還有去除污染的工作,這個項目是很大的一個公園,不同地段工業(yè)污染程度不一樣,所以我們要考慮各個部分的有效去污,以免將來周邊植物生長受影響。而且改造后的公園要融合進城市有機體中,所以去污尤其重要。
另外,不同的行業(yè)遺存材料不同,比如這里的鋼廠和那里的不一樣,這個高爐和那個也不一樣,我們試著去了解它的結構,在保持工業(yè)遺存的基礎上通過我們的改造設計,最好地傳達出它的價值,我們是更好的利用它的遺存,而不是重新注入新的功能,這個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彼得·拉茨:之前這個場地是對18-65歲的男性開放,現(xiàn)在是對女性、小孩都開放,甚至還變成了親子場地,這個就是個變化。我知道在中國也一樣,比如在北京、上海、武漢也有一些類似的案例。
薄宏濤:剛才也談到了“永恒性”的問題,這需要設計師的慧眼找到這塊土地自身的獨特屬性,而不是過多的加入設計的主觀意向。剛才拉茨大師也說到不同的項目操作主體不同,有的是政府有的是企業(yè),還有員工再就業(yè)問題,其實目前我們遇到的工業(yè)遺存更新項目都會遇到政府、企業(yè)、社群這三個群體的關聯(lián),他們三者的立場不同。白祖華先生做了很多政府型和市場型的項目,那么請從您個人的視角來說說今天我們探討的工業(yè)遺存更新案例中不同主體間的驅動和最后的呈現(xiàn)有什么樣的關系?
白祖華:其實作為設計師是很難的,他要達到一種平衡,要把各利益群體平衡起來,才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我想問一下拉茨大師,您的很多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我們現(xiàn)在很容易理解,但是30年前是很前衛(wèi)的,您一定是突破了一些東西,設計理念和手法的落實一定是經歷了抗爭和困難,所以我想問:您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和爭議是什么?
彼得·拉茨:其實要找到正確的語言和人群來溝通是挺難的。我們一開始就組織召開了一個公開會議,讓大家一起來討論什么是自然?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我們想把公園做成什么樣子?
蒂爾曼·拉茨:其實不同年齡層的人對場地規(guī)劃的要求和期待是不一樣的,比如這個鋼鐵廠公園,當時并未對公眾開放,但是有很多孩子在里面玩耍,他們甚至帶著小船在8米深的水域上嬉戲,我問他們?yōu)楹蜗矚g這里,不覺得危險嗎?他們認為這里很有意思,比游樂場好玩多了,而且也不覺得危險。
而且當時有很多人甚至景觀建筑師反對這個項目,他們找政府或報社申訴,認為這不是公園也不是自然,什么都不是,根本無法規(guī)劃改造。所以,在當時這個項目是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后來有些人被我說服了,因為自然是有不同顏色的,這里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有的人能從中發(fā)現(xiàn)樂趣,有的人會體會到浪漫,有的人能感受到獨一無二,所以項目才得以推進。
薄宏濤:我們都面臨相同的問題,從一開始對工業(yè)遺存價值不認知到逐漸認可,認為“工業(yè)美學”傳遞出一種別樣的,獨特且動人的美。我們從首鋼項目開始,陸續(xù)參與了其他不同城市不同鋼鐵廠的改造和更新項目,發(fā)現(xiàn)不同城市不同鋼鐵廠所處的環(huán)境是不同的,比如城市文化、人口、鋼鐵廠類型、規(guī)模等,所以想問拉茨大師,您在完成杜伊斯堡公園項目之后,在其他城市的后工業(yè)遺存改造項目中如何塑造跟杜伊斯堡公園差異化的感受,讓其他城市覺得這個項目就是屬于自己的?
彼得·拉茨:我們在對每個城市的項目進行調研和分析的時候,首先要分析它的舊址結構、所在地文化和獨特性,其中獨特性是它與眾不同、獨樹一幟的元素。第一步就是要保護現(xiàn)有元素,不管是建筑物還是其他成體系的建成物。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了解它的結構,通??此坪唵蔚氖挛锶绻簧罹康脑挘茈y了解它的內涵。
蒂爾曼·拉茨:我們通常會跟合作伙伴講:對于工業(yè)廠址,我們首先會依托現(xiàn)有的廠址物品來進行設計,而不是重新建造,所以不管是高爐還是鐵軌,都會成為我們設計的基礎。尤其是在一些工業(yè)廠區(qū),甚至整個城市都是和廠子連接起來的,這本身就很獨特,等大致框架建成后我們再建造一些新的建筑物,讓它和整個城市和周邊環(huán)境更加契合。
其實,剛開始在畫設計草稿時,我并沒有以高爐為重點,而是從大面著眼,考慮如何讓它跟周邊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塑造一種聯(lián)通性,因為它不僅僅是個公園,還是通往自然的場合。這個項目中三分之二都是基于現(xiàn)有元素來設計改造,當然有時也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元素,但是原則沒有改變過。
蒂爾曼·拉茨:關于首鋼項目我想問一下,你們當時在做的時候有沒有面臨異樣的聲音,你們是怎么解決的?
朱育帆:其實中國學術界對世界范圍的后工業(yè)遺存改造的認識和了解是比較早的,而且在學術界形成的共識度也很高,但是跟社會大眾的認知還是有距離的。2014年我們做首鋼北區(qū)后工業(yè)遺址公園方案征集時,提交了與今天首鋼更新理念很相近的提案,當時首鋼在進行大決策時矛盾的狀態(tài)至今仍記憶猶新。但是借助后來的西十筒倉冬奧改造契機,社會大眾的觀念開始發(fā)生了轉變,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中國社會對后工業(yè)遺存更新的認識就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另外,我們還是希望往縱深方向發(fā)展,畢竟中國國情不同,我們希望能看到中國工業(yè)遺存自己的特點,但是前提是要有保護,當價值認知沒有達成一致的時候,就會變得沒有前景。再有,我也參觀過很多外國的優(yōu)質的工業(yè)遺存改造項目,中國工業(yè)遺存的質量遠遠不如歐美國家,如果想保留這些工業(yè)遺存,需要付出的代價是有點超出我們設計師的預想的,這也引發(fā)了工業(yè)存留有多少價值保留的疑問,我覺得這部分薄總在工業(yè)遺存改造中體會會更深。
薄宏濤:我特別認同朱老師說的價值認同的事情,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工業(yè)遺存再利用,一是指變成廢墟后的土地及上面的附著遺存的重新再利用;二是作為工業(yè)建筑,它的使用年限還沒有到達設計規(guī)定的年限,還剩余一段時間,在剩余時間段內被賦予新的建筑使命和功能,我覺得這是更生態(tài)、更可持續(xù)、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的,也就是所謂的再利用。其實對于遺存上附著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工業(yè)價值、人文價值,大家并非都能達成一致意見。
還有就是朱老師提到的工業(yè)遺存的條件差異,杜伊斯堡公園的高爐我爬過,每一個臺階都像走在平地上,沒有一絲顫動。但是首鋼的高爐我爬過不下百遍,每次都是顫顫巍巍的晃動。確實是國內的遺存留存狀態(tài)和國外是不太一樣的。但是反過來想,中國設計目前有比較嚴苛的設計規(guī)范,要想讓工業(yè)遺存在接下來的生命周期中發(fā)揮作用,就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需要更好的加固和改造。而且在遺存改造中還要注意經過更新改造后是不是建筑變化很大,比如除銹后涂完防銹漆,是不是維持了建筑的原貌等。我覺得在工藝遺存改造中,我們要尋找最適合的一種方式,這就需要國內的設計師和國外的大師共同來推動,而且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編輯:張倓思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jié),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qū)將打造濱水商業(yè)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qū)位于昌平區(qū)南邵鎮(zhèn),規(guī)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guī)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qū)控規(guī)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qū)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qū)、山水宜居典范城區(qū)、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qū)和智慧產研創(chuàng)新園區(qū)【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jù)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qū)(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