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重慶打造“未來城市”背后的生態(tài)哲學

2022-03-25 09:04:14         來源:中國環(huán)境報     瀏覽次數:

看重慶打造“未來城市”背后的生態(tài)哲學

重慶禮嘉生態(tài)步道。 余常海攝
 

  房如積木順山蓋,坐車沒有走路快。

  民間流傳的“重慶十八怪”,在謝曉忠看來,是別致的生活體驗。在這座山城里,房屋依山而建,門前屋后密布著伸向城市各角落——蜿蜒起伏、曲徑通幽的山城步道,如同葉脈一般,讓他最為迷戀。

  與步道長期打交道,是謝曉忠作為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交通研究所規(guī)劃室主任、高級工程師的工作日常。日前,由他帶領項目團隊一起參與編制的《重慶市慢行系統(tǒng)建設“十四五”規(guī)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guī)劃》)正式發(fā)布,重慶市將致力于構建以人為本、彰顯特色、傳承文化、舒適便捷的高品質山城特色慢行系統(tǒng)。這也意味著,城市未來的發(fā)展將與這些大街小巷深度融合,而這背后,藏著謝曉忠對主與次、動與靜、快與慢這門生態(tài)“哲學”的理解。

  綠主車次

  還原生態(tài)的底色

  城市慢行系統(tǒng)是以步行、自行車等“非機動交通”為主體的交通系統(tǒng),步行是最核心的組成部分。

  步道的完善也自然成為核心,在謝曉忠的腦海里,步道不應只是城市的交通“過道”,更應是人的交互空間,重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形條件決定了步道的極其重要性。

  但數據顯示,重慶中心城區(qū)步行出行比例由2002年62.7%下降到2020年42.0%左右。如今通過重點打造山城特色步道品牌、大力推進提升慢行友好人行道品質等措施,增強人們回歸步行的意愿。

  謝曉忠堅定地認為慢行空間與城市特色空間必須有機融合,讓人們在慢行系統(tǒng)里充分體會城市的自然、人文和精神,尋找記憶里的鄉(xiāng)愁。

  “重慶的特色恰恰是山、水、城的有機融合。”謝曉忠告訴記者,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重慶的江岸線、人行道空間被車行道擠占嚴重,獨特的濱水空間、林蔭空間被壓縮。

  “我們的初衷,就是把這些空間‘還’回來,讓慢行優(yōu)先,讓‘綠色’回歸。”謝曉忠說,他們在“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城市更新、路網更新等研究工作中,提出嚴格保護既有綠色空間資源不被車行道侵占,在保障基本車行通行需求的基礎上,將空間優(yōu)先分配給人行道和公共活動空間,保障連續(xù)暢通并滿足通行安全、舒適。

  去年剛完工,始于重慶嘉陵江北岸的長安碼頭,止于塔子山南麓觀音寺,岸線全長6.01公里的江北嘴江灘公園,將濱水空間更多留給步道、騎行道,打造人水相依的濱水生態(tài)公園。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原本是邊坡消落帶的地形,如今,這里設計了標高165米的彈性道,它最大的特點是大多數時間位于水位以下,春夏的時候才露出來,方便人們戲水、樂水;而標高178米的親水道,不僅建有3米寬的步行道,還有4米寬的騎行道。

  還原生態(tài),既包括自然資源的生態(tài),也包括人文歷史的生態(tài)。

  而今,貫穿北濱路鎏嘉碼頭、重慶大劇院等重要景觀門戶區(qū)域的江灘公園,除了完善至美的三級步道,還打造了鶯花古渡、保定覓蹤、金沙攬勝等一系列文化深厚、詩意盎然的極富重慶特色的人文景點。

  這正與重慶綠色發(fā)展、最大限度保護環(huán)境的原則不謀而合。重慶市住建委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根據《規(guī)劃》,至2025年末,重慶新建道路人行道2700公里,山城步道總里程達到2200公里,這里面就包含了街巷步道、濱江步道和山林步道,望岸賞江,回歸自然。

  景動心靜

  通暢出行的邏輯

  慢行系統(tǒng)里,對步道進一步的補充則是自行車道。研究表明,在0.5公里—5公里出行范圍內,自行車交通優(yōu)勢明顯?!兑?guī)劃》里也提出,重慶要“因地制宜鼓勵發(fā)展自行車交通”,“十四五”期間,重慶將新增自行車專用道181公里,累計建成達到450公里;中心城區(qū)新增自行車專用道54公里,累計建成達到100公里。

  在爬坡上坎的重慶發(fā)展自行車,似乎很違和。

  謝曉忠曾經也犯了難,但作為慢行系統(tǒng)里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自行車交通已成為減少小汽車出行、打造低碳綠色城市交通系統(tǒng)的重要手段。

  “比走路快,又能鍛煉身體。”謝曉忠告訴記者,事實上,重慶的地形雖以山地為主,但“十三五”期間就積極探索,在部分區(qū)域發(fā)展自行車交通并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建成自行車專用道約 269 公里。

  根據自行車的使用人群和目的,《規(guī)劃》做好功能區(qū)分和系統(tǒng)規(guī)劃,分為以通勤、接駁為主的中心城區(qū)綠色出行自行車道、主城新區(qū)休閑游憩自行車道和旅游觀光自行車道。

  重慶虎溪大學城地處中心城區(qū)以西的丘陵地帶,位于兩山槽谷之間,是重慶中心城區(qū)地勢最平坦的一個區(qū)域,自行車在這里成為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

  去年,重慶高新區(qū)城市建設事務中心啟動了大學城北路、大學城東路、熙街周邊道路、大學城西路、學城大道等10條人行示范道的改造工程,并逐步完善全域慢行功能,實現全域“成網成片”,在大學城片區(qū)形成健康舒適、生態(tài)環(huán)保、安全便捷的全域慢行系統(tǒng)。

  “自行車道不僅是高品質、人性化公共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活力、健康、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謝曉忠解釋道,慢行系統(tǒng)不僅是點對點的交通連接,更重要的是將自然休閑空間通過系統(tǒng)向城區(qū)延展,強調立體公共空間的營造。

  在心理學中,人每行走400米—500米需要一個變化的空間。“重慶步道具有實現‘一步一景, 步移景換’的天然條件。”謝曉忠特別強調,在步道設計中,通過路線的轉換、豎向的變化、植物的造景等,為行人帶來了豐富生動的行走體驗。

  比如,江北嘴江灘公園設計了步道、觀景平臺、廣場等,站在江灘公園的一處觀景“黃金位置”,黃花園大橋、曾家?guī)r大橋映入眼簾,軌道列車呼嘯過橋的景觀生動有趣。

  行慢效快

  打造體系傳遞幸福

  慢行系統(tǒng)的打造,著實讓人們在休閑娛樂、觀光旅游上有了更好的體驗,但僅僅只是為了休閑嗎?謝曉忠和家住南岸區(qū)的市民王婷婷并不這么認為。

  王婷婷住在重慶南山上,而工作地卻在山腳下的城區(qū),沿盤山公路而下,她幾乎都是乘坐公交車或由丈夫開車接送。

  隨著南山清水溪步道的修繕,選擇步行則讓她的出行變得更方便快捷。“走步道下山只要10分鐘,不僅快還可以鍛煉身體。”王婷婷告訴記者,受地形因素及其他原因影響,上下山經常遇到交通擁堵,而步行不僅免去了堵車擔憂,綠色低碳出行還可以為環(huán)保作貢獻。

  謝曉忠理解的“方便快捷”不僅是通勤的需要,更是要以群眾出行為導向,學校、醫(yī)院、商圈及交通樞紐等人流量較大的區(qū)域更是重點。

  人行天橋和跨江大橋就成為了突破的重點。“立體過街設施可以保障行人安全的連續(xù)性。”謝曉忠說,他們注重完善跨江大橋、人行天橋等自動扶梯,尤其是垂直升降梯設施建設,保障行人過街舒適性,提升幸福感。“十四五”期間,重慶全市將累計建成1200座立體過街設施。

  在謝曉忠看來,慢行系統(tǒng)并不是“慢”效率,相反,在提高短程出行效率、填補公交服務空白、促進交通可持續(xù)發(fā)展、保障弱勢群體出行便利等方面,慢行系統(tǒng)具有機動交通無法替代的作用,它更是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哲學”。

  “面對‘逆城市化’‘共享經濟’‘綠色發(fā)展’等發(fā)展浪潮,‘未來城市’將形成“慢行+”高品質融合交通出行體系,構建滿足通勤、休閑、娛樂、消費等多樣化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統(tǒng),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謝曉忠說,更重要的是,一條條步道將城市人們的生活、工作串聯起來,形成暢享綠色、低碳的“慢生活”。

而這,其實是謝曉忠的最終夢想——慢行,讓生活更美好。

編輯:liq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jié),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qū)將打造濱水商業(yè)消費新地標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qū)將打造濱水商業(yè)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qū)位于昌平區(qū)南邵鎮(zhèn),規(guī)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guī)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qū)控規(guī)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qū)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qū)、山水宜居典范城區(qū)、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qū)和智慧產研創(chuàng)新園區(qū)【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qū)(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