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止園圖》和園林背后的故事
圖片從上至下依次為:
《止園圖》其一。
《止園夢尋:再造紙上桃花源》。
《止園圖冊:繪畫中的桃花源》。
以上圖片均為劉珊珊提供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中的中國園林“明軒”。滑天銘攝(影像中國)
今年9月,第三屆歐洲亞洲藝術(shù)與考古協(xié)會會議在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召開,2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匯聚于此。會議期間,一本《止園圖冊:繪畫中的桃花源》引發(fā)關注。這本畫冊集納了繪于1627年的《止園圖》,20幅中國山水畫套圖以細膩寫實的風格,從不同角度描繪了一座華美秀麗的明代園林,畫作原件分別收藏于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shù)館和德國柏林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
《止園圖》令中國園林成為與會專家熱烈討論的話題。“這套美麗的圖畫像一個夢境。”美國伯明翰藝術(shù)博物館亞洲部主任凱瑟琳·保羅興奮地說,“我愛畫中的美麗園林,更愛圖畫和園林背后的動人故事!”會議特邀嘉賓、英國藝術(shù)史學家柯律格對這本書尤其感興趣:“真高興時隔多年,又聽到關于止園研究的新進展。”
中國園林享譽世界。此前,已有頤和園、拙政園、留園和獅子林等名滿天下的中國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然而在會議上引人關注的止園,似乎名不見經(jīng)傳。它為何能夠打動世界多國的亞洲藝術(shù)研究學者?在止園和畫冊背后,曾經(jīng)發(fā)生過哪些動人故事?
園林繪畫的“巔峰之作”
翻開精美圖冊,第一頁寫著“止園全景”。然而,止園是誰所建?位于何處?建于何時?這一切都不得而知。人們甚至無法確定圖中描繪的園林是真實存在,還是僅僅出自畫家想象。正是這些問題令《止園圖》成為學者們的關注焦點。
最早注意到《止園圖》的國際學人是美國漢學家高居翰。這位美國著名中國藝術(shù)史學家,曾于1979年在哈佛大學舉辦的系列講座上首次談及《止園圖》。那一天,報告廳座無虛席,人們都期待聽一聽這位被譽為“最了解17世紀中國繪畫的美國人”如何闡釋中國繪畫藝術(shù)。
然而令所有人感到驚奇的是,高居翰沒有以書畫雙絕的董其昌、個性張揚的陳洪綬和特立獨行的石濤開篇,反而將鮮為人知的畫家張宏和《止園圖》作為第一講的重要案例,并評價張宏的作品是中國繪畫“描述性自然主義”的高峰,《止園圖》則是中國園林繪畫的“巔峰之作”。
時間回到20世紀50年代。高居翰在一座博物館待售書畫的昏暗展廳里,第一次見到《止園圖》,此后便念念不忘。從傳統(tǒng)藝術(shù)史視角來看,張宏的繪畫不注重筆墨技法,但在高居翰看來,這正是其卓爾不群之處:張宏將觀察自然的心得融入畫中,創(chuàng)造出一套表現(xiàn)自然形象的新法則,使筆下的《止園圖》散發(fā)出不同于西方透視畫卻又超乎尋常的真實感——他的繪畫如同相機記錄。在第一幅圖畫中,他從今天使用無人機才能拍攝到的視角,摹寫了整座園林的鳥瞰全景。其后的19幅圖畫,則如同在園中漫步一般沿游覽路線拍攝照片,記錄下一系列景致。與此同時,畫家通過精心編織,令各圖景致都能與全景圖的相關區(qū)域?qū)?,從全局和細?jié)兩方面再現(xiàn)了整座園林。
這種在異域文化中閃現(xiàn)的熟悉感緊緊抓住了高居翰。從這套畫中,他看到中西方藝術(shù)以一種渾然天成的方式交融在一起:張宏繼承了宋代繪畫的寫實傳統(tǒng),并將西方寫實技法融入其中,令畫作呈現(xiàn)出文化交流的理想狀態(tài)。
1979年,53歲的高居翰重拾青年時期的悸動,致力挖掘《止園圖》的藝術(shù)史價值和重要意義。然而,中國畫派中表現(xiàn)實景的一派是否為藝術(shù)主流?中國畫家在面對風景園林時是否會如實描繪?畢竟早在宋代,精通詩畫的蘇軾便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面對爭議,高居翰首先需要回應的,便是張宏描繪的止園是否確實存在。為此,他付出了很多努力。
20世紀80年代前后,高居翰出版經(jīng)典著作《氣勢撼人》和《山外山:晚明繪畫》,深入討論了《止園圖》,將其譽為中國寫實主義的經(jīng)典畫作。1978年,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籌建“明軒”,他特地拜訪赴美指導的中國園林專家陳從周,并贈其《止園圖》部分冊頁復印件。1996年,他聯(lián)合洛杉磯郡立美術(shù)館舉辦“《止園圖》展”,將散落在世界各地的20幅冊頁匯聚到一起。1999年,他開設中國園林繪畫課程,冀望借助眾多選課學生的力量,尋得關于止園的蛛絲馬跡。2003年,他在美國亞洲藝術(shù)研究協(xié)會主講中國園林繪畫,以《止園圖》開篇。
此外,高居翰還曾多次到訪中國,考察過多座中國園林。然而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他始終未能證明世上真的有一座止園。
中西學人的接力追尋
2010年,84歲高齡的高居翰被一封來自中國學生的郵件深深觸動。信中寫道,他們發(fā)現(xiàn)了關于止園的詩文,確定了園主,但只能看到14幅《止園圖》,因此冒昧請教高居翰是否了解止園,是否能夠提供幫助,讓他們看到全部《止園圖》。彼時的高居翰已成為藝術(shù)史領域當之無愧的大師,但他對《止園圖》的興趣依然不減,中國學者的新發(fā)現(xiàn)讓雙方有了進一步合作的機緣。
原來,陳從周并未忘記《止園圖》。他耗時多年編成《園綜》一書,并在卷首附上高居翰贈送的14幅《止園圖》黑白圖片,作為全書唯一一套繪畫圖像,與300多篇園記一同出版。這部經(jīng)典著作將止園帶入中國園林學者的視野。2009年,園林史家曹汛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發(fā)現(xiàn)明代文人吳亮的《止園集》,從而證明止園正是吳亮所建,地址則位于吳亮的家鄉(xiāng)江蘇常州。
作為曹汛的助手,我和黃曉通過郵件與高居翰取得聯(lián)系。以止園研究為契機,我們有幸與高居翰合作,于2012年出版《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成為該領域的第一部學術(shù)著作。在研究過程中,止園也逐漸顯露出廬山真面目。2011年,我們根據(jù)園記、園圖信息和現(xiàn)場地形,確定了止園的具體位置。園記提到止園位于常州青山門外,《止園圖》描繪了城門,我們在地圖上順城門舊址尋找,發(fā)現(xiàn)《止園圖》描繪的河道輪廓依然保存在城市肌理之中。
高居翰得知找到止園遺址后非常高興,但由于大部分園址已被開發(fā)為居住區(qū),舊日的詩意園居已然難以再現(xiàn)。盡管如此,高居翰播下的種子已落地生根,圍繞止園的研究不斷深入。2015年,中國園林博物館選定止園制作精雕模型,作為明代江南私家園林的代表,與館藏的清代北方皇家園林代表——圓明園模型并列。可惜高居翰已于前一年去世,未能看到這一可喜進展。2018年,中國園林博物館、北京林業(yè)大學聯(lián)合收藏《止園圖》的洛杉磯郡立美術(shù)館,舉辦了“高居翰與止園——中美園林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以紀念高居翰為中國園林研究和國際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
10多年來,止園一直是我和黃曉的研究重點。2022年,《止園圖冊:繪畫中的桃花源》和《止園夢尋:再造紙上桃花源》相繼出版。前者首次高清呈現(xiàn)了《止園圖》全貌,并配以中英文介紹;后者從園林、造園家、畫家、園主及家族等角度,對止園及其藝術(shù)、人物和時代進行了深入解讀,并介紹了中外學人代代傳承的止園研究。
今年9月,我們將兩部新作帶到盧布爾雅那大學,再次與柯律格相遇。他一邊翻閱畫冊,一邊不停感慨:“高居翰心系止園50多年,你們從事這項研究也有10多年了。沒有想到,一套圖冊、一座園林,會蘊含如此深厚的文化、如此豐富的故事。”
如今,《止園圖》分別收藏在美國和德國,止園模型和遺址位于北京和常州,它們共同講述著新的止園故事,蘊含無限可能:園林與繪畫,中國與西方,古代與現(xiàn)代……界限與隔閡通過繪畫消弭于中國園林藝術(shù)之中,交流與合作隨之展開。
自古以來,園林承載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著中國人對美的創(chuàng)造。如今,中國園林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著愈發(fā)重要的角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設有一處“中國園”,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高居翰與陳從周相遇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明軒”是第一座走出國門的中國園林;今天,世界各地已有100多座中國園林,它們被譽為“常駐海外的文化大使”,供各國民眾欣賞、體驗中國的園林文化和藝術(shù)生活。
?。ㄗ髡邌挝唬罕本┙ㄖ髮W)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第十四屆園冶杯環(huán)境藝術(shù)獎評審結(jié)果公示
第十四屆園冶杯專業(yè)獎競賽活動自啟動以來,按照規(guī)定程序和評選標準,經(jīng)過項目申報、資格審查、初審和復審等嚴格的流程,現(xiàn)將園冶杯環(huán)境藝術(shù)獎評審結(jié)果在風景園林網(wǎng)、園冶杯官方網(wǎng)站上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jiān)督。如有意見【詳細】
慢行系統(tǒng)——城市的毛細血管如何設計?
城市慢行系統(tǒng)融合了交通、商業(yè)、休閑、社會、交往等多種活動于一體,構(gòu)成了城市最主要的交通空間,也是一個生態(tài)與景觀空間。城市慢行系統(tǒng)經(jīng)歷了從最初的傳統(tǒng)慢行時代到汽車盛行的機動化時代,再經(jīng)歷了人本主義思想和環(huán)保意識的洗禮【詳細】
建好用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意義重大
努力把公園建成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長廊、凝聚中國力量的【詳細】
“動起來”成休閑新選擇 體育旅游又添新亮點
歲末,體育旅游又添新亮點。12月8日,2023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以下簡稱“兩個博覽會”)在江蘇蘇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本年度兩個博覽會旨在通過“展、會、賽、獎、演”相結(jié)合的模式【詳細】